賀雪峰:“三個輪子”一起轉才是最好城市化
四、警惕攤大餅的城市化
因為特殊的工業化路徑,當前中國東部沿海一些地區已經形成了工業化的全覆蓋,尤其是珠三角核心區,幾乎所有土地都已經農轉非,變成了建設用地。所有這些變成了建設用地的土地上,作為權利主體的農民都期待從土地上獲取巨額利益。任何對土地的利用都會引發農民強烈的獲利訴求。因此,這些地區進行再開發的難度極大,從而有可能形成低水平城市化的陷阱。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先發展地區,珠三角的工業化是從招商引資、三來一補開始的。為了調動各方面發展積極性,迅速實現工業化,珠三角發展模式幾乎都是所謂“四個輪子一起轉”,即市縣、鄉鎮、行政村、村民組四級均以集體土地招商引資,進行土地開發,集體土地上大量建廠房出租或出租給外來企業建廠房。在整個珠三角核心區的地域上,各種外來資本幾乎同時建廠。大量外資引入必然要招收大量外來農民工,成千上萬農民工的涌入需要住處,村社集體不僅允許農民在宅基地上建房出租,而且可能為農戶分若干宅基地建出租房以解決外來農民工的住宿問題。也就是說,除了縣市、鄉鎮、村組以外,當地農民也加入到土地開發和工業化進程中,從而形成了五個輪子一起轉的快速工業化。結果,在短短十多年時間,珠三角核心區即全面實現了高度工業化,甚至成為全世界的制造中心。珠三角核心區的土地也很快耗盡。
五個輪子一起轉的珠三角工業化模式,好處是實現了快速且高度的工業化,壞處是缺少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土地利用不規范,使得土地上覆蓋了各種用途的物業,且覆蓋了各種不同的產權,形成了剛性的土地利益。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產業結構升級,以代工為主要特征的加工制造業大量外遷,珠三角土地上進行重新規劃改造與建設以適應產業升級的需要,卻可能因為已經開發土地上附著的剛性利益而難以開發,從而造成珠三角大量低效使用土地難以改造的困境。
珠三角核心區以及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普遍存在因為“五個輪子一起轉”所導致的攤大餅的城市化,這樣的城市化沒有做到合理利用土地,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都存在缺陷,無法滿足更高質量城市化的需要,從而成為了城市化的教訓。五個輪子一起轉的攤大餅的城市化已經終結其歷史使命,應當退出歷史舞臺。學界有人主張“農民自主的城市化”,就是主張農民在他們具有使用權的集體土地上進行工商業建設,這顯然是缺少對包括珠三角在內的中國過去攤大餅城市化教訓的了解。當前所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搞不好也會造成缺少規劃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陷阱,因此要特別警惕。
五、村莊是中國城市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國城市化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農民可以在城鄉之間進退,即城市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高時,農民進城,城市就業機會少收入水平低時,農民返鄉;農民年輕時進城,年老時返鄉;農民家庭中年富力強子女進城,年老體弱父母留村。也就是說,中國農民的城市化不是一次性進城,而是保留了在城鄉之間不斷往返的可能。宜進城就進城,不能在城市體面生活就返鄉。正是進城農民可以在進城失敗時返鄉,中國城市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貧民窟,農民在缺少城市體面生活時仍然可以保持農村體面生活。農村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
對于一個農民家庭來講,年富力強子女進城務工,收入機會多。中老年父母在城市缺少就業機會,卻可能有能力留村種地。留村種地不僅有農業收入,而且種地是一種就業,有就業有收入才覺得有價值。農村有自己的住房,有農業收入,還有房前屋后的庭院經濟,農村生活成本就比較低。正是年輕子女進城務工,年老父母留村務農,及由此形成的農戶家庭“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家計模式,而使農民家庭每年收入多于支出,年年都有節余。有節余的日子才是好日子。
“半工半耕”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農民家庭的代際分離,以及由此產生出來的留守老人問題。年老父母留守偏遠農村,年輕子女遠到沿海務工,使得農民家庭之間的相互照料變得困難。更糟糕的是,當前中西部農村,因為縣城房地產的開發,大量農戶進城買房,但縣城缺少二、三產業就業與收入機會,進城買房的農民無法在縣城生活下。大量年輕子女到沿海或大城市務工經商,老父母留村種田,縣城的房地產要么賣不出去,要么賣出去了卻無人居住。如果地市一級因為聚集而形成規模效應,從而有了二、三產業發展的條件,有了有各種二、三產業就業機會,則進城買房農民就可以住在城市尋找務工機會,他們條件好就可以將農村留守父母接到城市來。條件不夠好,在地市居住工作的年輕子女可以隨時回到農村照看父母,留守農村的父母也隨時可以向居住在城市的子女輸送新鮮農產品,并因此加深代際之間的情感交流。地市一級的范圍,從村莊到城市也就一個小時的通勤距離,分開居住的父母與子女可以保持便利的交流。
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保留農民的土地權利,讓進城失敗或無法全家體面進城的農戶家庭仍然可以從村莊中獲取收入,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可以保持穩定的重要秘密。
六、“三個輪子”一起轉的城市化
中國是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城市化一定會十分獨特且可能會很曲折。我以為,當前中國城市發展戰略應當同時注重三個方面。
第一,以開發區為基礎的新型城市建設可以成為吸納產業和進城人口的主要區域。開發區要保持其生產性,核心是土地上不能形成食利者,要將開發區產生的主要價值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保持廉價進城的條件。城市化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產業,以及更好地服務于進城人口生產生活的。高昂的土地價值以及房價使中國失去了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趕超優勢。以開發區為基礎的新型城市化,為中國產業發展、為中國進城人口在城市體面安居、為中國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強有力支撐。這樣一種開發區模式既包括國家級新區,國家開發區,又包括省市各級的開發區。縣級及以下則應限制開發區建設。
第二,目前已經覆蓋了大量既得利益的老城區,老工業化地區,因為土地上不僅有著復雜的既得利益結構,而且上面有大量仍然具有使用價值的建筑,這些城區改造就應當緩行。當前全國推行的“三舊改造”,“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往往改造一個城中村,地方財政就要花費數十億元。如此高昂成本的改造導致城市土地極其昂貴,并使城市無法容納低成本的生產與生活,而且這樣的改造將本來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業拆除,造成了嚴重浪費。這樣的改造往往還會造成各種各樣釘子戶,容易激化矛盾。
中國城市化不應當是在老城區里面進行拆除重建,而是在新建開發區進行建設。一舊一新,兩個輪子同時轉,才是最好的城市化。
第三,中國城市化并不排斥和消滅村莊。城市與鄉村的關系是互補的而非互斥的關系。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