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存在全球連片面積最大的喀斯特生態系統,由于人為干擾嚴重,退化形成了大量石漠化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極其惡劣,嚴重制約著當地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和貴州省對石漠化進行了研究和治理,建立了一些較好的治理模式,但對于這些模式缺乏定量化的生態經濟評價,阻礙了這些模式的推廣與優化。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被與景觀生態研究組博士生程方在導師任海和研究員陸宏芳的指導下,與貴州省貞豐縣委、縣政府合作,選取貴州省貞豐縣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種植模式(頂壇模式)、貞豐縣金銀花(Lonicera fulvotomentosa Hsu et S. C. Cheng)-李子(Prunus salicind Lindl)套種模式(坪上模式)、關嶺縣火龍果(Hylocereus undulates Britt)種植模式(板貴模式)等3種典型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以及貞豐縣花椒種植模式的生態工程加環(養殖和沼氣環節)開展能值與經濟的綜合量化評價,并以玉米(Zea mays L.)種植模式(傳統農作物種植模式)作為對照。
研究結果表明:這3種模式的生態經濟效益都不同程度地優于傳統玉米種植模式,其中花椒種植模式最好且可持續能力強;由于花椒種植模式對于本地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較高,花椒種植模式的經濟產投比和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分別是2.77和21190.07元/ha/yr;從純生態治理效益來看,金銀花-李子套種模式最好;在花椒種植模式上進行養殖和沼氣生態工程加環的經濟效益明顯。基于上述研究結果,研究提出了這3種典型治理模式的優化及生態補償建議。
該研究結果已在線發表于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在論文完成過程中,任海等結合華南植物園在貴州開展的科技扶貧工作,還撰寫了《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關于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建議》,為中央及地方政府提供決策參考。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