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流國際大都市中進行綠化規劃?
雖然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國城市綠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新的起點上,堅持綠色發展,就應該不滿足于創造綠色景觀和視覺上的美麗,而是更加追求綠化更為豐富的內涵,秉持以人為本,讓城市綠化上升到更高層次。
縱觀國際上一些知名的大都市,它們的城市綠化都已有一定的自身特征,通過對其的分析比較,或許也能為今后綠化發展提供有效的借鑒和參考。
系統規劃形成城市綠色網絡
城市綠色空間重視景觀整體性營建,以保護、重建和完善生態過程為手段,利用綠廊、綠道等,將城市的公園、街頭綠地、庭園、苗圃、自然保護地、農地、河流、濱水綠帶和郊野等納入綠色網絡,構成一個自然、多樣、高效、有一定自我維持能力的動態綠色網絡體系。
例如,巴黎在距市中心10~30km的區域內建設1187k㎡的環城綠帶;漢諾威環城綠帶以林為主,長80km,寬2km;新加坡“公園綠帶網”利用邊角空地,以系列公園和綠帶連接全島主要公園,綠帶與排水的保留區與緩沖區并行,連接居民中心區、地鐵、公交樞紐站和學校,漫步林蔭道,幾乎可游遍新加坡每一角落。
融合文化、休閑和運動等功能,創造人性化綠色空間
巴黎的綠道貫穿歷史遺跡,從塞納河西佛公園、沿杜勒里公園至羅浮宮、香榭麗舍大街、凱旋門、戴高樂大街、臺方斯中心公園廣場,并與布洛尼森林公園相銜接,把自然綠色空間與人文城市棕色空間相結合,體現巴黎有記憶和有文化的城市精神,成為建筑與綠化環境相結合的綠色走廊,是國際“綠道”的典范。
莫斯科的文化休息公園寓多樣活動于優美綠色環境中,居民可以在其中歡度節日、觀看影劇、參觀展覽會、聽演講等。兒童公園也是莫斯科綠地的重要特色,孩子們可自己組織各種游戲和娛樂,維持公園秩序,甚至參加公園設施維護和美化工作。
綠化規劃與環境保護相結合
綠地規劃需同時考慮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如倫敦順著風向建設帶狀綠地,促進城市風道通暢和空氣循環流動,降低城市熱島的形成幾率。
東風沿著泰晤士河廊道將氣態污染物順風吹散,西風則從市郊引入清新空氣。因此,倫敦綠地按東西向配置,促進通風廊道的形成,有利于氣態污染物的稀釋擴散過程。
編輯:gu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