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鮮花的“天堂”
哥倫比亞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第二大國家,境內有安第斯山、加勒比海和亞馬孫等。它擁有溫和的赤道氣候,日照時間長、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全年都能栽花種草。在開始花卉養植后不到30年,即成為僅次于荷蘭的世界第二大鮮花生產國和出口國。
1970年之前,哥倫比亞在世界花卉出口中幾乎沒有扮演任何角色,然而自那以后,面臨世界花卉市場提供的眾多機遇,其把握機會奮起直追,最終做到90%的花卉產品出口到北美和歐洲地區。
然而,哥倫比亞花卉產業現在正處于不確定時期,花卉出口量近年來增幅不大。雖然2016年增加5.1%,達到穩定水平,但是英國貨幣問題和俄羅斯經濟變化致使價格下跌。據哥倫比亞全國企業家聯合會統計,該國2016年鮮花出口額為13.28億美元,列咖啡之后,香蕉之前。美國是其最大的出口市場,超過出口量的四分之三。與此同時,哥倫比亞還在波蘭和捷克等歐盟國家建立起市場,但與美國相比規模要小得多。
哥倫比亞生產的主要花卉有切花月季、康乃馨、水仙、繡球花和菊花等,出口花卉生產面積約有7000公頃,其中大多數苗圃面積超過50公頃,且多數以家族企業經營為主,使用先進設備和科學管理,注重生產可持續性。
目前國際間的物流趨向南北而非東西流向。由于美國是哥倫比亞最大的出口市場,因此其許多生產商都擁有邁阿密的物流和銷售設施。他們還在歐洲和亞洲開發了新市場,但在這些市場中必須與勞動力成本較低的非洲生產商競爭。哥倫比亞試圖通過海運為歐盟和亞洲的出口節省成本,但其更適合出口菊花、康乃馨和水仙等,對切花月季來說發揮作用不大。
內銷:花卉愛好者遍布各收入群體
雖然哥倫比亞國內消費僅占哥花卉總產量的5%,但是在該國首都波哥大和麥德林等城市都有興旺的花卉市場,總體年銷售額約為7000萬美元。哥倫比亞花卉生產商常年與世界各地的超市打交道,在做國內超市生意時也是游刃有余。
哥倫比亞人酷愛花卉,買花最重要的節日是圣誕節、情人節和母親節,最喜歡的是切花月季、菊花、水仙、百合、繡球等。波哥大居民收入水平差異巨大,因此設有為上、中、下階層服務的各種花卉市場,在各收入群體中都不乏花卉愛好者。高檔花店面向上層社會,服務于他們的房屋裝飾或社交聚會需求,并且花店還會提供網上服務,消費者通過瀏覽網站就可了解花的品質和存貨量。中產階級消費者會定期選購花卉產品,超市會瞄準這個目標群體。低收入群體通常在廣場超市或街市購買鮮花,并且一般只在特別時刻購買。
此外,哥倫比亞有南美最大的“鮮花節”,始于1957年,每年8月3日至12日在有“花都之稱”的麥德林市舉行。節日期間人們身著傳統民族服飾,手拿各式各樣花盤,抬著花農精心制作的花雕進行游行。游客除了觀賞色彩絢爛的花卉,還可領略當地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
編輯:ludan
相關閱讀
花卉界兩項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花卉領域兩項成果獲獎,分別為南京農業大學菊花課題組負責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陳發棣主持完成的【詳細】
北京盆花淡季來襲行情持續走低
7月以來,天氣炎熱,北京盆花市場迎來淡季,整體銷量下滑,走貨緩慢。紅掌價格與上月相比無較大變化;蝴蝶蘭主要為租擺拿貨,價格與上月持平;鳳梨品質高的走貨量大;綠植、小盆花等走貨量下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