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明顯受到威脅甚至已經滅絕的物種,評估報告對近危和數據缺乏的物種也提出需要關注的呼吁。新近研究顯示,屬于近危等級的高等植物有2818種,占評估物種總數的7.9%.而屬于數據缺乏等級的植物有4804種,占評估物種總數的13.4%,這些物種主要是野外居群和分布等信息不確定。評估報告指出,對含20種以上的科進行分析,以被子植物為例,其中杜鵑花科(Ericaceae)數據缺乏比例最高,該科種數為933種,其中數據缺乏種數為210種,數據缺乏比例為22.5%.報告提出,物種調查過程中可重點關注數據缺乏等級的物種,以填補數據空白。
當前植物面臨的問題是它們正在失去生活的地方。
任海介紹,當前植物面臨的問題是,它們正在失去生活的地方。問題主要有五個。一是原有森林被砍掉。因為利益原因的也有,國內火熱的進口紅木原木生意在讓東南亞鄰國的紅木資源幾近滅絕,近年來情況有所減少。廣東省內,歷史上湛江徐聞縣曾有森林,而在五十多年前解放初期,這片存在數萬年的熱帶雨林遭“滅門”式砍伐,就為了作為農田和改種甘蔗。因為交通建設原因的也有,很多森林地區被砍伐改造成公路碼頭,以深圳灣為例,原有的5公頃海岸帶減少到現在的2公頃,所為的就是再造成濱海大道。
二是破碎化。植物生存的環境大塊大塊被改造用來修建城鎮,生態環境破碎化,老虎不敢跑了、鳥不傳粉了,植物沒有傳粉更難有下一代了。三是污染。很多植物都是不抗污染的,一下酸雨就死定了。而且現在全球氣候變暖,有個數據顯示,地球再升高2℃,80%左右的生態系統都要崩潰。四是內因。部分植物有繁殖障礙。五是外來物種的影響。比方在本地種植桉樹,雖然是有用的物種,但該類植物排外,是個“麻煩種”,影響本地其他原有植物生存,外來入侵物種是另一回事,比方薇甘菊,號稱一分鐘一公里,從內伶仃島上來深圳,如今堪稱深圳的頭號植物入侵者。
IUCN將威脅因素總結為六個主要方面:生境退化和喪失、直接采挖或砍伐、環境污染、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物種內在因素和種間影響。評估主要分析被子植物所受的威脅因素,評估報告結果顯示,生境退化或喪失影響最大,涉及2116個物種,占所有影響總數的60%,其中又以農林牧副漁業發展的影響最大,占比18.1%,其次為基礎建設和資源開發,分別占比7.1%和3.0%.直接采挖或砍伐涉及物種963個,占所有影響總數的27.3%,排名其次,此外依次分別為物種內在因素(占比10.1%)、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占比1.1%)、種間影響(占比0.9%)和環境污染(占比0.5%)。對于威脅因素,評估報告指出,威脅因素是隨時間和空間不斷變化的,對威脅因素和物種居群變化開展動態觀測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歷時45年摸清國內植物“家底”
鑒于生物多樣性喪失嚴重,早在1993年,中國就加入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源于了解,保護多樣性首先要知根知底。公約之后,國內持續對本土植物進行“摸清家底”,至今仍在進行。最值得一提的顯然是《中國植物志》出爐。幾代中國科研人員為生物建立“戶口本”,歷經45年、400人、由200多個分類學家完成的《中國植物志》,到2004年全部完成共計80卷126冊5000多萬字。該志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植物志書,記載了中國三萬多種植物的的“戶口信息”:科學名稱、形態特征、生態環境、地理分布、經濟用途等。除了植物志,近年來《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國家動植物種質資源共享平臺、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等也陸續完成出現。
不過,2002年《生物多樣性》第六次締約方大會確定“2010年大幅度降低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不但沒有實現相反還惡化了。先后在1994年和2010年,中國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后者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與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到2030年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2015年國務院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23%以上,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等目標。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