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的鄉村旅游規劃模式解析
鄉村旅游規劃,是旅游規劃的一種。從資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園等環境為依托,通過對資源的分析、對比,形成一種具有特色的發展方向。近期,鄉村旅游往往和新農村建設聯系在一起。鄉村旅游發展是鄉村創新經濟學理論下的一個成功實踐。在我國廣大的鄉村地區存在著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自然資源,鄉村旅游開發和發展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和市場。根據鄉村創新經濟學理論,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依據特有的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是鄉村發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因為鄉村是比較容易培養出特色經濟的。
鄉村旅游規劃內容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開發策劃、規劃與設計經驗,對行業動態和相關政策法規,對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模式、鄉村特色休閑及景觀建筑設計、鄉村游樂項目策劃、農家樂升級、民俗村度假開發、古村落文化休閑開發、農業生態園打造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休閑農業園區策劃、特色農業觀光主題園區、休閑農業博覽園、特色采摘度假區、新農村整體規劃設計、新農村風貌設計、鄉村旅游景區規劃、鄉村主題度假區規劃、鄉村會所、溫室建筑設計等等。
發展鄉村旅游的資源本底
1.優秀的環境:有山,有水,有農田;
2.突出的產業:農林牧副漁;
3.悠久的歷史:有文化、有遺跡;
4.良好的區位:臨近大城市、臨近景區;
5.其它特色:旺盛的需求、獨特的發展優勢
鄉村旅游核心吸引力
1、豐富多彩的鄉村風俗民情
我國民族眾多;各地自然條件差異懸殊,各地鄉村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宗教信仰、經濟狀況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國有56個民族,如云南的傣鄉、貴州的苗鄉、廣西的壯鄉、湖南的瑤鄉、海南的黎鄉、新疆的維鄉、浙江的畬鄉、西藏的藏鄉等都具有引人入勝的民俗風情景觀。這些少數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熱情奔放、或含蓄內在,或以種植為主,或以游牧為生,或過著原始的漁獵采集生活,或以獨特的生活習慣世代繁衍生存。這些為旅游者深入領略中華風情,探索人類社會的進化歷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源泉。再以盛行于我國鄉村傳統的節日為例,漢族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重陽節,藏族有浴佛節、雪頓節,苗族有“趕秋”,彝族有火把節,壯族有歌墟,傣族有潑水節;伊斯蘭教有開端節、古爾邦節等,五彩紛呈,令人神往。傳統的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潑水節,貴陽苗族四月八,內蒙古蒙族的“那達慕”,麗江的龍王廟會等都是深受中外游客歡迎的鄉村民情風俗旅游資源。另外,盛行于我國農村的游春踏青、龍舟競渡、摔跤、賽馬、射箭、斗牛、蕩秋千、趕歌、阿西跳月等各種民俗活動都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
2、各具特色的鄉村自然風光
由于鄉村所處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我國的鄉村具有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山鄉云纏霧繞,梯田重疊,山清水秀林美;水鄉平疇沃野、水網交錯,棉海稻浪菜花飄香;海鄉依陸臨海、海闊天高,陽光海浪沙灘迷人;內蒙古草原的牧鄉,地勢坦蕩,羊群如云;大小興安嶺的林鄉,莽莽林海、茫茫雪原,氣魄宏大……另外,我國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在鄉村自然景觀表現上亦更加豐富,如廣東、四川盆地的蔗鄉,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的果鄉,長江中、下游的竹鄉,江、浙、皖、閩的茶鄉,華北平原的棉鄉,新疆吐魯番的瓜果之鄉等無不以其鄉村風光的獨特魅力吸引著中外游人。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升級
旅游作為第三大新型產業,越來越多的人【詳細】
5招教你解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同質化問題
2018年1月18日,農業部發布了一號文件指出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支持盤活閑置農房等農村閑置資產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康養、體育等深度【詳細】
天津:啟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規劃
到2020年,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數量達到3150萬人次,消費規模突破12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5%【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