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助力“睡城”蘇醒 北京探索城市規劃建設新方式
早高峰時段的天通苑地區地鐵站外,人們排隊進站。資料圖
今后,為了喚醒北京北部的回龍觀、天通苑兩大“睡城”,北京市昌平區政府將借用LBS定位和公交IC卡等大數據資源,從交通出行、職住通勤、就業結構等角度分析兩個居住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政策。
提起回龍觀和天通苑,人們很容易想到“睡城”“堵城”。由于開發時間較早,規劃滯后,使這里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居民就業環境和居住服務配套滯后,“大城市病”困擾著生活在此的80多萬居住者。
今天,由昌平區政府主辦的“回天有數”計劃啟動儀式暨回龍觀、天通苑地區社會治理大數據監測平臺項目簽約儀式在京舉行。
“回天有數”計劃名稱中的“回天”是“回龍觀”和“天通苑”兩大居住區名稱的簡寫,同時也有通過諧音表達對城市品質進行“大幅改善”的意義。
昌平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計劃的核心是通過大數據監測平臺對各類資源數據進行整合,比如將通過兩個居住區的自行車專用道使用情況、地鐵外排隊數量、小區人口結構、街道行人流量等數據,開展城市“體檢”,診斷城市問題,并對過去的城市規劃及其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和分析,開展城市“體檢”,診斷城市問題,繼而有針對性的提出改善現狀和優化規劃的策略,以創新開展城市更新與大數據手段的有機結合,探索城市規劃建設的新方式和手段。
據介紹,該計劃一期擬從回龍觀地區入手,核心是以大數據技術檢測、診斷城市問題,結合回龍觀的城市規劃及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分析;利用LBS定位數據、公交IC卡數據等大數據資源,從交通出行、職住通勤、就業結構等角度對回龍觀地區的空間品質與活力進行量化剖析,分析回龍觀居住區在各個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簽約現場,互聯網企業代表舉例說,拿望京、回龍觀、天通苑三地對比,根據大數據顯示,在非工作時間,回龍觀和天通苑居民會離開居住區,去離家較遠的醫院、商場、體育設施、家居廣場,而望京的人則多在望京區域和周邊活動。“比如紅星美凱龍的顧客大部分來自回龍觀和天通苑,說明兩個地區的居民有家居裝修的需求。而位于大鐘寺的中坤廣場,也有來自兩個區域的居民光顧,因為里面有很多學前教育機構。這些數據說明,兩個居住區缺少以上設施”。
負責人稱,如今有了大數據分析的支持,政府將會更加有針對性地為居住回龍觀與天通苑的居民提供服務。
他透露,回龍觀已經作為“回天有數”計劃項目的首期試點,隨后該計劃還將在天通苑開展,未來逐漸推廣到整個昌平區。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評論:北京城市規劃不能總是紙上談兵
北京市正在熱烈地公示城市總體規劃草案,從3月29日至4月27日,市民可登錄市規劃國土委網站預約參觀。天生有著大局意識、關注宏觀遠景并想知道自己家門口未來變化的北京市民,自然對規劃極感興趣。據了解,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