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帶探訪之旅”話收獲
淮安河下古鎮老街。
中國大運河邵伯遺產點。(莊文斌/攝)
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
宿遷水利遺址公園內探訪古人治水情形。
9月25日至28日,由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揚州報業傳媒集團、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夢之藍”公益基金共同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江蘇大運河文化帶探訪之旅·從揚州出發”大型公益活動從揚州出發,沿路探訪無錫、淮安、宿遷等運河城市,總結和借鑒有關城市運河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的經驗,為揚州乃至全省建設大運河文化帶貢獻智慧和力量。隨行專家、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副院長劉懷玉代表項目組,撰寫以下探訪報告,以饗讀者。
“喜迎十九大·江蘇大運河文化帶探訪之旅·從揚州出發”大型公益活動通過對揚州、無錫、淮安、宿遷等地進行深入探訪和重點報道,總結和借鑒有關城市運河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的經驗,為揚州乃至全省建設大運河文化帶貢獻智慧和力量。活動期間,項目組重點探訪了具有代表性的大運河遺產點和非物質遺產,全面報道探訪活動,收到了預期效果。新華社、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以及省市媒體均作了大量報道。
組織方式
多方聯辦,協同行動
聯辦單位有政府部門、民間機構、地方主流媒體和高校研究機構等,大家發揮各自優勢深度參與探訪活動。前方和后方密切配合,所到城市的文物部門和主流媒體積極配合,整個活動順暢有序。既有現場采訪報道,也有專家點評;既有主流媒體圖文報道,也有“揚州發布”現場報道。平面媒體、自媒體等多種形式并用,整個探訪報道有聲有色,影響較大。
活動主題
聚焦大主題,服務大行動
“喜迎十九大·江蘇大運河文化帶探訪之旅·從揚州出發”大型公益活動,契合和策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這一重大主題,服務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大行動,通過項目化的探訪活動,更好地挖掘和展示江蘇有關城市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運河文化遺產的經驗,助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敘事方式
從故事入手,讓典型說話
我們選擇在揚州吳王夫差廣場舉行出征儀式,從古邗溝遺址出發,盡管當時風雨交加,行動困難,但更增添了從中國大運河原點古邗溝出發的象征意義。在無錫清名橋,淮安清江大閘、河下古鎮,宿遷龍王廟行宮等世界遺產點,我們都用講歷史故事的方式,說明無錫古運河、淮安里運河、宿遷中河和古邗溝的歷史淵源,并比較其異同,以證明揚州運河乃至整個江蘇運河在中國大運河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例如吳王夫差不僅開挖了古邗溝,還開挖了無錫古運河。在淮安里運河文化長廊,我們采用歷史和現實相結合、實寫和虛寫相結合的手法,重點介紹清江大閘、清江浦記憶館,河下古鎮淮安茶馓、欽工肉圓制作的來龍去脈以及現狀,引導人們仔細品味淮安運河重鎮的獨特魅力。
主要收獲
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重點探訪并報道了有關城市運河世界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的現狀及經驗,激發了人們對運河遺產的敬畏感和責任感。例如,我們在暴雨中來到邵伯船閘。邵伯船閘經歷了東晉太元年間的謝安筑埭,到唐代的“斗門”、宋代的“二斗門閘”、清代的“人字門船閘”、中華民國的“新式船閘”,直到今天現代化三線船閘,有著1600多年悠久歷史,可謂我國船閘發展歷史的縮影。面對飽經滄桑的活態遺產,經過探尋報道,人們油然而生敬意。站在清名橋上向南北眺望,無錫古運河依然保持著當年的綽約風姿。江南水鄉民居依河而建,不時有居民在運河中洗汰,展現了原生態“慢生活”的意境。這是典型的“江南水弄堂”、古運河“絕版之地”。近年來,無錫市政府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在薛福成故居專門辟出一大間作為大師工作室,用于展示無錫運河非遺文化,其中包括留青竹刻和錫繡兩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國家級非遺大師喬錦洪從事竹刻技藝有數十年,如今已將這一技藝傳到了女兒喬瑜手中。女兒成為了省級非遺傳承人。在當地政府幫助下,父女倆已在多個場所設立了竹刻傳習所和展示銷售點。一個二三十厘米的竹刻可以賣到上萬元的價格。新華社以“指尖上的非遺技藝——無錫錫繡”“指尖上的非遺技藝——揚州面塑”為題報道了揚州報業傳媒集團莊文斌的攝影作品,點擊量分別達到15萬多和11萬多人次。莊文斌還在新華網和人民網發表攝影作品,其中新華網發表了10幅照片。
重點探訪并報道了有關城市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不同類型的模式及典型經驗,為當下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一是揚州突出示范性。揚州敢擔當、善作為,致力于建設示范性大運河文化帶。邵伯鎮高起點規劃、強力度推進,打造大運河遺產風光帶,小鎮旅游服務中心、淥洋湖濕地生態景觀核心,邵伯古鎮區、文旅新鎮區、濱湖度假區、濕地公園區等“一帶、兩心、四區、多點”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二是無錫突出文化創意。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以古運河生活文化和中國民族工商業文化為魂,清名橋為龍頭,弄堂為體,運河為脈,建設成集遺產旅游、休閑度假、文博藝術欣賞體驗于一體的國際旅游目的地。通過修繕、改造和利用,形成了北倉門、梁溪河口、雙河尖等一批獨具特色的創意工作區、文化展示區、藝術活動區和新型生活區以及工業旅游區,構建了古運河文化創意產業帶。三是淮安突出文化長廊。淮安里運河文化長廊系統勾畫“一廊盛景”,即呈現一個帶狀的歷史文化長卷;“兩心文化”,即世界運河文化交流中心和淮安漕運文化博覽中心;“三旅融合”,即旅游與文化歷史的高度融合,旅游與休閑度假的深度融合,旅游與商業時尚的有機融合。在空間結構上采用“起、承、轉、合”的手法。四是宿遷突出生態文化。古運河、廢黃河呈“L”形流經市區,其風光帶成為當地居民休閑最愛。建立了中運河水利風景區、古黃河水利風景區、泗水河水利風景區、駱馬湖風景區、洪澤湖風景區等。泗陽、劉老澗、宿遷、皂河四座船閘成為水利風景區。宿豫區投資1.2億元建造宿遷水利遺址公園,以井頭泵站為載體,充分運用聲、光、電技術,全面展示了宿遷運河以及水利的前世今生。
在活動期間揚州報業傳媒集團的幾位同志很辛苦。大家白天忙探訪,晚上忙撰稿。我們感到欣慰的是能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貢獻綿薄之力。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大運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歷史上的昌平是一座水脈久、水資豐、水源眾的京華古城。《康熙順天府志》贊昌平山川形勝:【詳細】
垃圾叢生 大運河部分世遺點生態待修復
如果說文化是大運河的靈魂,生態就是大運河的生命。記者近期在京杭大運河流經的浙蘇魯京津冀六個省市調研了解到,隨著近年來生態治理力度加大,大運河生態總體向好,但部分世遺點旁和風光水道依然垃圾叢生、污水橫流,生態建設是突出短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