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大城市病”的疏通之道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7.35%。隨之而來的人口、交通、住房、環境等一系列問題也日益凸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表現得更為顯著。根據《上海統計年鑒(2016)》數據顯示,占全市面積1/10的外環以內區域占據了上海大部分的資源、要素和職能,高人口密度導致了住房、交通等一系列“大城市病”。這種現象并非中國特有,而是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倫敦、紐約、東京都曾面臨相似的問題。
適度集中優質資源和城市功能
所謂“大城市病”是結構性慢性疾病累積到一定程度的質變表現,從表征來看有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的“大城市病”主要表現為產業集中及資源集中導致的人口大量涌入,這會直接導致交通擁堵,對公共交通造成巨大的挑戰;也會引起住房緊張,并導致房價畸高;同時,人口高度集聚會超過城市環境的承載力,陷入環境污染的惡性循環;由之帶來的水電煤等各類資源高額消耗對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提出了嚴峻挑戰。隱形的“大城市病”則表現為城市戶籍與農村戶籍、本市戶籍與非本市戶籍在住房、養老、醫療等領域的沖突,不僅是城市和農村的戶籍差異,也是地區間的區域差異。這既不利于公民基本權益的平等,也不利于穩定高質產業工人的培育,更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大城市病”是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不是城市化的必然結果,德國便是最好的例證。德國作為歐洲人口最密集的國家之一,城市化率高達90%,但沒有“大城市病”。這得益于德國在城市化進程中遵循本原、循序漸進地形成不同規模、各具特色的城市風格,如文化、工業中心——柏林,港口城市、貿易中心——漢堡,博覽會之都、啤酒城——慕尼黑,汽車城——斯圖加特,金融中心——法蘭克福。德國城市之間的基礎設施、工作機會、社會保障、醫療條件、學校資源幾乎沒有太大差異,數量眾多、分布均勻的城市圈從根本上避免了德國“大城市”規模的形成,自然也就避免了“大城市病”的發生。
城市化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工業持續發展會使產業人口集中,從而間接導致城市規模擴展。城市所能承載的人口、產業必須與當地資源環境相適應,優質資源和城市功能要適度集中,否則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會隨之不斷加劇,“大城市病”不可避免。中國城市化起步雖晚,但發展迅速,一些具備資源優勢的城市在產業、人口、資源、功能等方面快速融合,成長為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城市化過程縮短了,問題卻集中凸顯了。
建立交通樞紐 發展周邊城鎮
國外大城市如紐約、東京、莫斯科、巴黎、雅加達等都面臨著“大城市病”的難題,各國都曾經或正在尋求治理良方。治理思路的根本在于疏通,其核心內容包括產業外遷、人口逆流、非核心功能外移。
首先,建立城市副中心和新城。通過逐步形成“中心區—副中心—周邊新城”多中心圈層的城市格局,承擔城市的非核心功能,擴大城市容納能力,提高城市的聯合影響力。例如,20世紀初英國為緩解倫敦城市壓力,疏散倫敦的非首都功能,在周邊建立萊奇沃斯和威爾溫兩座新城;20世紀60年代在又南安普頓—樸茨茅斯、紐勃雷和勃萊古雷建設了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現今,北京的通州、周邊雄安新區的建立也是基于此目的。
其次,發展郊區衛星城鎮。所謂衛星城鎮是指大城市邊緣有產業配套、就業機會、完善住宅和公共設施的小型城市和鄉鎮。郊區土地差價吸引企業向郊區城鎮遷移,因而郊區城鎮具有較多的就業機會,從而逐漸形成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中心區域。德國、美國、法國、瑞士等都有類似的小鎮,一方面提供了中心城區不可能提供的優越環境;另一方面也在全球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具備產業設置、配套醫療、配套教育等服務設施的小城鎮的工作、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大中城市時,城市人口便會自動流向小城鎮,從而緩解城市壓力,提高城市環境的承載力。
最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挖掘城市潛能,對交通網絡和基礎設施進行精細化補充和完善,不斷建立和完善城際鐵路、地鐵輕軌、高速公路、快速公交等。依托各交通樞紐將城市副中心串聯起來,再以副中心為起點呈放射狀向近郊或臨近城市延伸,形成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實現中心城區、副中心城區、近郊城鎮的無縫連接。
完善基礎設施 制定長遠規劃
建設衛星城鎮治理大城市頑疾,既是國際經驗的中國運用,也是中國語境的應然選擇。衛星城鎮聚集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四大功能,通過轉移產業、人口、公共等福利資源,將改變整個城市的結構。衛星城鎮圍繞在主城區周圍,形成各自的生存空間,避免了城市發展進程中的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緊張等常見問題。然而,衛星城鎮治理城市問題的效果并非立竿見影,因此需要多方面衡量。
第一,地址選擇。衛星城鎮的選址首先要考慮適宜大城市非核心功能疏散以及城市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轉移的城鄉結合部區域,為城市功能和要素向衛星城鎮流動創造便利空間。依照國際經驗,距離中心城區30—50公里范圍的區域用以承接城市功能的轉移比較恰當。
第二,基礎設施?;A設施不僅是城市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撐,也是衛星城鎮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衛星城鎮不僅要從供水、供熱、煤氣、道路、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等方面打下扎實基礎,更要在醫療機構、教育機構、生活設施的投入和建設方面做好長遠規劃。這既是衛星城鎮容量、品質的基礎,也是衛星城鎮承擔城市功能、吸納城市人口的保證。
第三,保持特色。不同的衛星城鎮承擔著不同的城市功能。發展衛星城鎮不能完全依賴人為打造,只有在既有的基礎條件和歷史傳統基礎之上,結合需求、因勢利導,實施精準化的政策供給,才能充分發揮衛星城鎮的功能和效用,緩解城市困境。
第四,遠景規劃。我國衛星城鎮的規劃建設被賦予了豐富意涵,既是產業轉型升級的載體,又是城鄉一體化的紐帶,更是治理城市病癥的有效措施。對于衛星城鎮的建設,必須立足當前、從長計議,對那些有基礎、有條件的城鎮加以培育、長遠規劃,以發揮最佳效用。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