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視角下的合肥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
合肥,其城市的歷史要追溯到先秦時期,距今約2200年。但在回顧合肥的千年發展歷史時,遺憾的發現城市的歷史大多停留在文獻和口述之中,而作為城市文化遺產的古建筑、街道、聚落等,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屈指可數。因此,須對合肥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深入研究。同時,本課題以城市設計為角度,以“城市意象”,動態開發,文化整合為思維切入,對合肥市的整體規劃與城市文化遺產的開發再利用二者進行有機的統一,探討合肥城市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之路。
一、合肥城市文化遺產的現狀
合肥城市文化遺產的現狀,基本包含四個特點:遺產完整性弱、遺產分布零散、遺產開發程度淺和文化品牌弱。首先,合肥的遺產完整性不強,多個朝代所遺留下來的城市文化遺址已經被嚴重毀壞,無法被修復。形成了“只聞其名,不見其物”或“雖見其物,不聞其詳”的尷尬局面;其次,合肥市城市文化遺產只是被動式保護的思維方式。導致了分布呈現零散的特征。再次,合肥城市文化遺產的開發程度參差不齊,一些遺產開發并不充分,難以發揮文化影響效應。最后,合肥城市文化品牌效應較弱,文化品牌缺乏系統性的整理和建立,城市風貌趨同,導致了城市文化遺產的復興遇到了新的困難。
二、合肥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城市設計對策
1、建立城市歷史風貌協調區
合肥市需要根據不同的歷史文化語境,積極建立城市歷史風貌協調區,將城鎮的社會經濟發展與城鎮的風貌保護有機結合。合肥市應圍繞三國文化、淮軍文化、包公文化、巢湖文化和府廟文化五種文化板塊的資源進行挖掘整合,并促進歷史風貌協調區的設置,為合肥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創造空間環境:合肥的三國文化歷史風貌協調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建設好的三國遺址公園為中心來打造,通過不斷豐富周邊的旅游輔助設施和文化設施來恢復合肥市的“三國記憶”。第二部分是以逍遙津公園為主體,連接周邊的操兵巷、飛騎橋巷、義倉巷、拱辰街、明教寺等;淮軍文化歷史風貌協調區應以淮軍故里圩堡群和李鴻章故居為重點,進行文化景觀和歷史風貌的保護與更新。圩堡群須以劉老圩作為突破口,將其與周邊的唐老圩、張老圩、周老圩等建立景觀廊道,突破原址受限于中學等固有單位環境的現狀。李鴻章故居的保護與開發須同淮河路步行街的文化開發結合起來,增加淮河路的文化景觀厚度;包公文化歷史風貌協調區第一部分應以包公園為中心,以蕪湖路為主軸,結合宣城路、寧國路建立具有宋代韻味的特色街區,第二部分應結合包公鎮的城鎮風貌建設來打造,并在功能上與包公園差異化發展,建立能駐留一日以上的文化旅游小鎮;合肥環巢湖文化歷史風貌協調區以凸顯不同時期的文化特色為目的,以小鎮、寺廟、名人故居為重心,建立一帶多點式的城市文化遺產體驗流線;府廟文化歷史風貌協調區則須以擴寬城隍廟為重心,將周邊的安慶路(安徽省老博物館至人民廣場段)、蒙城路、霍邱路等統一打造,進一步激活城隍廟的輻射效應,盤活周邊段家祠堂、劉家祠堂、李家祠堂原址的文化紀念價值。
2、建立城市文化遺產景觀保護專門性機構
合肥須努力建立城市文化遺產景觀保護的專門性機構。該機構的組成除文物保護部門以外,還應聯合住建部門、發改委、民間非營利性組織團體、媒體、學術研究機構等機關或組織。該專門性機構接受政府領導、市民監督。該機構的職責,不僅是保護城市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決策和引導城市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模式和路徑,配合社會資本等升級附加的產業形態。同時,在各項保護和開發活動中,堅持公眾參與,積極聽取各方面相關群體的建議和意見,解決內部存在的利益矛盾。
3、建立城市文化遺產景觀體驗路線
城市文化遺產在城市空間環境內被行人和百姓感知體驗,是檢驗遺產本身價值的重要渠道。合肥市要在其開發和再利用城市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更加重視其景觀體驗路線的建立。第一條主要路線,即老城區府廟文化—淮軍文化—三國文化的城市文化遺產體驗路線:以逍遙津公園、明教寺、李鴻章故居、城隍廟為四大標志,以壽春路、淮河路、宿州路、安慶路為體驗路徑,為突出城市文化遺產的標志性,對周邊的建筑層高、風貌特征、色彩材質等均作統一的限制和引導,注重能融合淮軍文化、府廟文化和三國文化的文化公共設施設計。第二條主要路線:為老城區內包公文化的城市文化遺產體驗路線。以包公園為關鍵標志,以蕪湖路和環城南路作為主要路徑。第三條主要路線:為環巢湖區域,該區域的城市文化遺產體驗須結合環巢湖旅游,以環巢湖大道為路徑。
4、推進文化創意空間在城市文化遺產開發利用中的作用
合肥市要圍繞城市文化遺產,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空間的改造和設計。堅持結合本地特色,鼓勵公眾參與,建立文化品牌,深入百姓生活的原則,設計城市文化遺產及其相關附屬空間。包含四類:創意民宿、文創商鋪、文創產業園、文化創意公共設施。
5、優化建筑風貌的修復途徑
合肥城市文化遺產的類別、內容、保存狀況參差不齊。但在圍繞其進行周邊的改造時,都需要對周邊建筑風貌進行調控和限制,以達到區域景觀風貌協調的目的。一方面,要對本身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物、建筑群落或遺址性場所進行原真性保護。另一方面,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區域風貌、或具有歷史性的城市文化遺產周邊環境進行相應的改造性設計。
本課題以城市設計為視角,通過精細城市格局、體現城市文化傳承,對合肥市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形成較為科學的、可持續的、有現實意義的方法體系,并對當前合肥“十三五”時期的城市建設和發展給予一定的理論參考。
(課題負責人:唐洪亞,課題組成員:陸小彪,楊榮清,錢安明,袁夢,王輝,彭辰璐)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