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納植物園青藏高原東南緣古高程及其植物多樣性演變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東南緣(包括橫斷山地區)的古高程重建對于研究整個高原的隆升過程以及該地區的物種形成演變歷史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之前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古高程研究主要基于生物地層的對比,認為這一地區的抬升發生在新近紀,許多分子系統學研究也據此推論青藏高原東南緣的物種分化主要在新近紀發生。
最近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副研究員蘇濤、研究員周浙昆及該組的客座教授Robert A. Spicer等人聯合國內外9所科研院校的同行,經過多年的野外工作,在西藏芒康縣新生代地層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植物化石和火山凝灰巖。植物化石分別產于4個層位,其中MK3和MK1層化石保存最佳,種類和數量都較多,能夠進行古氣候和古高程重建的研究。另外,在這兩層化石的鄰近層位還發現了火山凝灰巖,為確定絕對地質年代奠定了基礎。研究人員利用氬-氬法對地層中的火山凝灰巖進行了測年,結果表明位于下部的MK3層所代表的地質年代為34.6 ± 0.8 Ma(百萬年),而位于上部的MK1層所代表的年代為33.4 ± 0.5 Ma。這段時期地球歷史恰巧經歷了始新世到漸新世的轉折期(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時間界限為33.9 Ma)。整體上看,這套地層中的化石植物類群和青藏高原東南緣現代不同海拔的植物類群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其中,MK3層所出產的化石主要類群為殼斗科的常綠類群青岡亞屬植物(Quercus subg. Cyclobalanopsis)和落葉類群樺木科(Betulaceae),代表了常綠和落葉混交的森林;而MK1層的類群包括小葉的柳屬(Salix)、薔薇屬(Rosa)、高山櫟組(Quercus sect.Heterobalanus)等,代表了高山矮灌叢類型。通過氣候-葉相多變量分析程序顯示,古溫度經歷了一定的降低過程。利用濕靜態能原理重建了MK3和MK1層所代表的古高程,其中MK3層的古高程為2910 ±910米,而MK1層的古高程為3850 ±910米,表明該地區的古高程在始新世到漸新世的轉折期上升了約900米,并接近或達到現代的海拔高度3900米。
該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重要意義:1)證明了青藏高原東南緣(包括橫斷山)的古高程在晚始新世就已經較高,早漸新世可能已經接近或達到了現在的高程;2)始新世-漸新世之交全球范圍內的降溫和青藏高原東南緣的繼續抬升,使得該地區的植被從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轉變為高山落葉灌叢,葉形顯著變小也是這種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3)地形地貌是物種形成與演變的重要基礎,化石植物群物種組成表明,青藏高原東南緣植物多樣性的現代化面貌不晚于晚始新世就已經出現,這遠遠早于之前許多分子生物學研究估算的結果。
這項成果以Uplift, Climate and Biotic Changes at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in Southeast Tibet 為題發表于國際綜合性學術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470325、41661134049、U1502231)、中科院先導專項(XDA20070301)、版納植物園引進人才A類短期特聘研究員項目、英國環境理事會項目(NE/P013805/1)、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拔尖青年人才計劃(QYZDB-SSW-SMC016)、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2017439)以及中科院“一三五”專項方向一(2017XTBG-F01)的聯合資助。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交流年會舉行
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第十二次交流年會日前在云南景洪舉行。雙方代表回顧了多年來跨境聯合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的成果,討論了今后聯合保護計劃及合作展望。中方還向老撾北部三省農林廳贈送了辦公設備。【詳細】
青海三江源成珍貴野生動物快樂天堂
白唇鹿數量增加,藏羚羊種群數量達到7萬多只,金錢豹從難覓蹤影到頻頻現身【詳細】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泰順烏巖嶺看珍稀動植物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浙江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泰順縣環境保護局、泰順縣承天氡泉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共同舉辦的【詳細】
青海省生物多樣性保持總體穩定
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