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建設5座雨水花園和6座濕地公園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開發建設,很多地面被水泥硬化。如此一來,城市里的自然地表大大減少,很多雨水只能通過地下管網排泄,一旦遇到暴雨,排水管道排水不及,路面就容易積水。為此,國家提出了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就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此次規劃在生態適宜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襄陽城市實際情況,按照海綿設施建設條件,將中心城區劃分為內澇風險修復、現狀徑流提升、水生態修復等8個海綿功能區。
通過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屋頂綠化等低影響開發設施,達到源頭分散、慢排緩釋的效果;在積水點匯水路徑上結合新華公園、人民公園、東力公園、城南泵站、老龍堤公園設置5座雨水花園,共同構建源頭—中途—末端多層次控制系統。
目前除漢江、小清河、唐白河有長流活水外,其余城市內河無穩定水源,計劃通過引水工程將活水引入南渠、大李溝、連山溝、順正河、葫蘆溝、滾河、淳河、浩然河,通過內源底泥清淤工程、生態補水活水循環工程等提升中心城區水系的環境容量;完善污水管網,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杜絕污水直接排放;規劃小清河、月亮灣、老龍洲、龐公南、魚梁洲、唐白河6座濕地公園。
為更好地推進襄陽市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將龐公北片區、襄城城南片區、東津新區起步區和魚梁洲片區確定為近期建設區,同時將龐公北片區作為海綿城市建設重點示范區。
編輯:楊賡
相關閱讀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
任南琪院士:海綿城市建設切莫陷入誤區
我國在2013年提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按照這個指導思想,住建部2015年就開展了示范工程工作,海綿城市全國已有30個試點,未進入試點名單的很多城市也在開展相關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