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城市群輪廓顯 大灣區規劃讓港澳融入國家發展
一個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輪廓正在浮現。
這是一個覆蓋香港、澳門以及珠三角九城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7000萬人,經濟總量超10萬億元的經濟區。昨天,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目標是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從整個規劃來看,里面有個非常清晰的邏輯: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包括三地融合以及在融合基礎上共建合作平臺、完成幾項重大任務,如建成國家創新高地、建設優質生活圈、為‘一帶一路’提供支持等。”
區域發展新時代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特點,規模經濟效應開始顯現,基礎設施密度和網絡化程度全面提升,創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導產業快速發展,要推動這些地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4.930, 0.01, 0.20%)。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區域發展戰略逐步清晰,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區域戰略中唯一一個涉及到不同體制的區域,協調難度相對較大。但同時該區域也是極具活力和創新力的區域,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必將為我國區域的協同發展探索出寶貴的經驗財富,毫無疑問,市場將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建設中起主導作用。
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光瑞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從宏觀角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發布,意味著我國對內三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正式形成,即北部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部的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南部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對外的“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形成我國的四大區域發展戰略。此次《綱要》與《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不僅是所在區域各地區未來發展的重要指引,其中的大都市圈和重要城市群也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支撐力量。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鐘雄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未來對于粵港澳等區域一體化而言,一是要建立協同創新的機制,在政府層面,需要加強對創新科技的規劃和資源的統籌力度;二是要建立共識,不能單純地單打獨斗,要以灣區為中心和大局。此外,在企業層面,也需要突破目前很多制約創新要素流動以及相關科研的體制機制,真正做到協同創新。
對于此次《綱要》,廣東省社科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江年認為亮點突出。主要表現在:作為一個整體規劃,在解決多個城市之間的障礙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突出科技引領作用,把大灣區的發展路徑由要素驅動轉為創新驅動;重視港澳的作用,融入國家發展的戰略大局,著力解決目前存在的產業合作等方面的問題,充分發揮港澳的優勢,提高國際綜合競爭力。
今年1月,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國家的發展已邁入新時代,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在這個新時代、新階段,港澳仍然有其特殊的地位,仍然有許多不可替代的優勢,仍然可以大有作為。
張曉明舉例稱,在金融方面,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未來可以繼續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內地金融開放與改革需要繼續借鑒香港經驗、與香港合作,“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就是很好的先例,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互聯互通,推動內地資本市場與香港接軌、協同發展。
內部分工協作明確
粵港澳大灣區未來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城市為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內部有分工也有協作。
《綱要》提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毒V要》還明確了這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與發展方向:
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廣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陳鴻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多核、多圈、疊合、共生,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常態,港澳廣深四大城市共同構成網絡化的空間格局,每個城市本身現有的優勢、發揮的功能就是互補的態勢,并非中央政府憑空通過行政手段來強硬劃分。
“既然是內生的優勢和未來的發展所確定的,那么就有條件有底氣去實現這個定位。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央提的是極點帶動和軸帶支撐,四個層面是個整體,最終會形成網絡化的城市體系,所以城與城、城與鄉之間都要融合。”陳鴻宇說。
不過,與此前普遍稱“廣深港澳”有所不同的是,《綱要》將四個城市的先后順序做了調整——“港澳廣深”。
丁力表示,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大灣區最重要的政治使命,因此港澳的重要性超過廣深。這一點在《綱要》里也有體現,比如把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對接起來,二者結合起來走向國際市場,這里面服務業具有更強的主導性。
“廣東應該有這樣一種擔當與胸懷——港澳之痛就是大灣區發展之重。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區域的合作與發展,如果單從區域的層面,四大城市很難分出高下。”丁力說。
編輯:楊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