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一個新時代世界級城市群的崛起
提升市場一體化的目的主要在于降低要素流動交易成本、擴大企業市場配置空間,服務型政府當運用行政權力逐步消除導致市場非一體化的體制機制障礙。現在,就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降低制度摩擦成本、放大“一國兩制”制度紅利上怎么去突破了。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發布,標志著這個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即將駛入快車道。在國家政策及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經濟、體制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融合與發展。
經濟集聚和城市擴張是發展的客觀規律。一個地區只要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超過了起飛階段,就會逐漸形成一種自我發展的能力,不斷積累有利因素,為進一步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這就是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極化效應。城市群,正是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極化效應的產物。隨著中心城市規模擴大、經濟實力增強,對周邊城市的輻射能力也隨之增強,從而形成一個個城市圈。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得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在地理上的聯系更加便捷,同時中心城市不斷擴張,與周邊城市區域不斷接近并產生部分重合,經濟上的聯系也愈加緊密,彼此之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如此,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深度融合的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便可視為一個城市群。
就此而言,港、澳及廣州、深圳等珠三角九座城市,實際上早已形成了城市群。穗深港澳作為大灣區四大核心城市,分別具有獨特的優勢。廣州是傳統的華南門戶城市,也是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中心城市,擁有國際商貿中心的超級定位,也是華南地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科教文化中心;深圳則是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其優勢在于經濟競爭力和科技創新力;香港是與紐約、倫敦并駕齊驅的世界一線城市,其國際金融航運貿易航空樞紐的地位,在短期內依然穩固;而發達的旅游業,使澳門具有建設成為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極大優勢和潛力。所以,《規劃綱要》對大灣區的戰略定位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當今之世,世界級城市群作為城市空間開發的最高級別,已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城市群中,產業是城市崛起的基礎,區域協同則是灣區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放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這今日世界三大灣區,天然良港、陸上交通便捷,具有配套的交易中心是成功的核心因素,它們都是重要的制造業中心,有大量科研機構或院校源源不斷的人才輸送。對比看來,這些條件,粵港澳大灣區都具備。因而,只要能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實現城市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合理分工,相信假以時日,粵港澳大灣區將與世界三大灣區并駕齊驅。
要實現城市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合理分工,則離不開一體化的大市場。只有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各個城市才能在市場中發現并充分發揮各自的核心優勢,從而實現區域協同。自由市場是一種昂貴的公共品,而且是所有生產交換活動最基本的公共品,市場越大,建立社會信任的難度就越大,而社會信任是市場的基石之一,也因此,建設大規模的自由市場所需要投入的社會協作成本就越大。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了比較成熟的大市場的基礎條件,只是區內各地區小市場之間還存在一定分隔,包括交通上的,還有制度上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市場機制在這個大灣區進一步發揮其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因此,《規劃綱要》專門用一章篇幅來強調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包括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提升信息基礎設施等四節內容,提出了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國際競爭力、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等具體規劃。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要消除各地區空間上的阻隔,而制度上的改革則旨在消除各地區體制上的阻隔。交通條件和營商環境都是市場建設的基礎設施,兩者的改善能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程度。粵港澳大灣區的特點是區域小,經濟體量大,隨著高鐵網絡進一步完善,對周邊地區的虹吸效應將更為強烈。對此,《規劃綱要》提出了推進投資便利化、推動貿易自由化和促進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等三方面內容,比如在廣東為港澳投資者和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站式服務,更好落實CEPA框架下對港澳開放措施;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推進口岸監管部門間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通過電子化、信息化等手段,不斷提高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使用便利化水平,等等。
提升市場一體化的目的主要在于降低要素流動的交易成本、擴大企業的市場配置空間,服務型政府在這方面要做的主要是運用行政權力逐步消除導致市場非一體化的體制機制障礙,逐漸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各項措施正是基于此。
在產業發展方向上,粵港澳大灣區將主要依靠創新與金融的融合,高端制造、現代服務、新經濟將是重要投資機遇。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電路、云計算、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經濟領域或將誕生未來的科技巨頭。
世界級城市群不僅是個經濟概念,更是個社會概念。因此,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意義也不僅限于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第八章的標題是“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強調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旅游、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民眾從經濟發展中感受到的獲得感,就來源于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因此,推進大灣區內各地區的深度融合,離不開生活和文化的融合。要實現大灣區地區之間的融合,經濟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同樣不能落后。經濟和文化兩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兩翼。現在,就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降低制度摩擦成本、放大“一國兩制”制度紅利上怎么去突破了。
(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