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城市建設 公園城市的成都探索
上周末,市民曾瑤帶著兒子木木,來到位于錦城綠道上的江家藝苑曬太陽。當前,成都正加快建設天府綠道,建成后,將覆蓋成都全域。天府綠道,除了是城市的一道綠色屏障外,還被賦予了多種功能。而它,也是成都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縮影。去年3月,成都在全國率先實踐“公園城市”概念,并制定一系列創新舉措推動公園城市建設。今年兩會期間,公園城市也成了代表們關注的話題之一。
華燈初上,市民在城市綠道上慢跑
創新頂層設計 在全國首設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
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的出現,自然引來許多關注的目光。在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四川省委會副主委里贊眼里,這個局的設置,是新發展理念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體現,“成都在這方面走得比較快,站位也比較高。在政府管理體制方面,圍繞著公園城市建設進行改革大膽創新,有專門的部門來抓這個工作。”
那么,什么是公園城市?據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園城市內涵特征主要包括突出以生態文明引領的發展觀、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突出構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的生態觀、突出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四個方面。為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成都編制了《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并掛牌成立了全國首個公園城市研究院——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
全國人大代表、樂山太陽能研究院院長姜希猛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他說,他說,現在的發展理念是向著綠色城市的方向發展,對綠化的要求很高。能夠把環境問題、綠化問題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拿出來重點發展,這體現了成都關心關注環境,讓百姓從中受益的決心。“我覺得這種做法會在全國會起到一個引領示范的作用,成都意識到這一點,并且有實際的行動,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希望在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成都能做出更多帶頭作用。”
綠道不僅是綠道 成都賦予綠道全新內涵
在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過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打造的總長1.69萬公里的天府綠道。對于天府綠道的價值,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于會文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如亞馬遜雨林于地球的價值,是一條通達至四面八方的“城市綠肺”。“天府綠道就像人體的肺器官,市民可參與、可進入,生活、呼吸在其中,并持續改善著成都的大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天府綠道同時還具備了生態保障、慢行交通、休閑游覽、城鄉統籌、文化創意、體育運動、農業景觀、應急避難八大功能。在姜希猛看來,在保障城市生態環境的同時,天府綠道提供交通、休閑、文創等方面的功能,為市民帶來了更便利的條件,為城市提供了更多附加產業價值。
事實上,成都賦予綠道的功能不止如此。早在去年8月,天府綠道文體旅商農融合發展項目研討會在成都舉行。在現場提到,要包裝策劃一批展現天府文化、體現國際水平的天府綠道商業項目,打造“文、體、旅、商、農”融合發展業態布局,激活綠道產業永續發展動能。天府綠道的建設也引起了業內專家的關注。“我覺得成都每一條綠道都應該有不同的特色。”仲量聯行成都分公司戰略顧問部負責人鄒麗娟說,成都的綠道應該共同去打造一個IP,這樣今后大家來到成都,就會想到天府綠道,能夠去綠道游玩。
創新打造生態產品 市民享受公園城市建設成果
除了激活綠道產業永續發展動能外,成都在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路上,全方位提升城市的生態、宜居、人文、產業價值,顯現出久久為功的謀劃和韌勁。“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高顏值、高品位的生態城市,最大的受益者,是生活在其中的市民。
今年1月,作為錦城綠道一期工程的項目之一,備受市民期待的江家藝苑正式開園迎客。作為錦城綠道打造的首個“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示范區,江家藝苑開園首日迎來3000多名客人。而在錦江綠道中兩江環抱區域示范段的重點植入項目——“夜游錦江”,也在今年春節期間亮相。統計數據顯示,僅在2019年的春節7天假期內,就有20余萬游客體驗了“夜游錦江”項目的魅力。里贊非常直接地贊美了成都,“生態好了,城市環境好了,對市民生活當然有好處啦!公園城市建設是政府為市民帶來的福音。”在姜希猛看來,就目前來看,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效果顯著,“成都的舒適宜人已經深入人心,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滿足了市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和向往。”
“可進入、可參與、推窗見綠,開門見山,市民已經可以每天享受生活在高顏值城市中的感覺,但僅僅做到現在這樣還不夠。”于會文說,成都還當對標先進城市,創新打造更豐富的生態產品,進一步提高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品味。
編輯:楊賡
相關閱讀
《成都市創新型城市建設2025規劃》發布
15日,《成都市創新型城市建設2025規劃》在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發布。按照規劃,成都將分三步走,到2025年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