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
號稱“全球第一莊”的石家莊出臺《關于全面放開我市城鎮落戶限制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所有居民都可以在石家莊落戶。這標志著石家莊將張開雙臂無條件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居民。
聯想到山東省濟南市為了擴大城市的面積,將萊蕪市合并入濟南,從而使山東濟南成為面積最大的省會城市,人們有理由相信,其他省會城市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很可能會采用類似于石家莊這樣的模式,通過吸引外來人口,增加城市的人口數量。也可能會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擴大城市的面積,從而使省會城市成為本省最大的城市。
筆者的觀點是,中國之所以強調城鎮化而不是城市化,就是因為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如果大量人口集中到少數中心城市,那么,中國城市和鄉村差距就會越來越大,中國社會的不平衡現象就會越來越嚴重。
中央決定中國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選擇走城鎮化發展的道路,除了少數中心城市之外,規劃建設更多的城鎮就近吸收農村剩余勞動人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為中國城市的發展和鄉村的振興帶來希望。
石家莊作為河北省的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落后于河北省的其他城市,濟南作為山東的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落后于山東省的其他城市,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如果為了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規模而盲目增加人口、擴大城市面積,那么,早晚會出現大城市病。
中央政府應當按照我國城鄉規劃法的規定,對我國各地城鄉規劃方案進行仔細審核,充分發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作用,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地方政府的人口政策和土地政策進行嚴格的審查,防止地方政府為了鋪攤子而吸收合并周邊的城市,防止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增加人口的數量。
省會城市之間經濟總量盲目攀比,可能會導致中國經濟發展誤入歧途。中央政府應當審時度勢出臺相關的政策,一方面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充分貫徹領會中央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針政策,制定適合本地實際情況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確保經濟穩定增長;另一方面要求地方政府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無論是在城市吸收合并還是在增加人口數量方面,都必須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見,不能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人為地拉升房地產市場價格,也不能為了確保房地產市場價格穩定而盲目吸收外來人口,因為那樣做可能會導致城市未來發展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在城市發展的問題上,既要充分尊重各地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同時又要全國一盤棋,確保我國城鎮化總體目標不會因為中心城市盲目增加人口數量、擴大城市面積、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變得模糊不清。
中國一些城市經濟總量高達上萬億元,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經濟實力的具體體現。但是,衡量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既要看經濟總量,同時也要看人均經濟數量,如果因為擴大人口規模,而導致經濟總量增加,那么,這樣的經濟增長是外延型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我國東部沿海一些城市的經濟規模很大,但是,考慮到外來人口作出的貢獻,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并不高。中央政府應當更多強調人均國民收入,要求地方政府必須充分計算外來人口對經濟增長作出的貢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中心城市的管理者意識到,經濟快速增長除了地方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發揮作用之外,外來人員作出的貢獻不能被忽視。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編輯:楊賡
相關閱讀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
專題丨特色小鎮,究竟該如何建?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它沒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區”,它不是單純的“大工廠”,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特色產業,融合文化【詳細】
評論:城鎮化變身“造城”非真正高大上
近年來,不少地方將城鎮化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之一并進行了重點部署,推動了地方尤其是縣域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經濟發展。但是,《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中西部一些省份采訪發現,近兩年,城鎮化對縣域經濟的推動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