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發現公園城市之美
碧水環繞、綠樹成蔭的海綿型公園——桂溪生態公園。郝飛 攝
錦城觀察
8月8日上午10點,成都市錦江區東安南路,錦江畔、綠道上,一個木條和落地玻璃搭建的書屋造型獨特,近10位市民聚集在此安靜閱讀,百余平方米的書屋書香流淌。
這處公共閱讀空間名為“錦書來”,負責人介紹,這取自李清照的經典詞句“云中誰寄錦書來”,與錦江名稱相襯,充滿詩情畫意;書屋屋頂采用仿木格柵,模擬“書頁”形態,意蘊生動。
無邊泳池,小游園,公共閱讀空間,休閑空間……如今,綠道上,像“錦書來”這樣的可進入業態越來越多地呈現,讓市民真正體驗到綠道的可參與性。書屋附近居民的“點贊”,也折射出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新內涵——景區化、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
作為公園城市的“首提地”,成都對公園城市的先行實踐深入推進,整座城市的公園氣質越來越濃郁,“我們的城市是公園”正成為市民心聲。
錦江綠道旁,全新打造的“錦書來”公共閱讀空間。肖雨楊 攝
拆
見縫插綠拆墻見綠
細微之處提升幸福感
7月初,成都地標性建筑錦江賓館“開墻迎客”:周圍近兩百米圍墻拆除,人民南路與濱江路交會處,鼠尾草、杜鵑、黃楊……開敞空間內種滿綠植,展現出小游園的風貌。
“以前,這里被鐵柵欄分隔開,讓人心理上充滿距離感。”住在附近的居民李林紅告訴記者,如今鐵柵欄區域變成小游園后,視野通透,錦江賓館也融入了整條街道。
這一年多來,細心的市民會發現,身邊這樣的小游園、微綠地越來越多,這是“兩拆一增”行動給成都帶來的新變化。
武侯區吉福南路,昔日的“亂草地”新建了文化墻、涼亭、花臺,變成社區居民扎堆乘涼的休閑綠地;營門口立交與金牛立交之間,臟亂差的棚戶區變身城市“綠島”,取名“新金牛公園”;位于江漢路的青羊區政府,將過去3米高的黃色水泥圍墻改造為坡形綠籬,與街景融為一體,顯得更有人情味……
各處城市拐角紛紛“變身”,成為成都打造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生動注腳。
“‘拆’的背后,實則為‘立’,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來源于城市細微之處的提升。”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見縫插綠、拆墻見綠、綜合造綠,注重讓增綠惠民滲透社區、融入生活,讓市民真切感受到“家在園中”。
增
大手筆打通城市綠脈
綠色環狀公園帶成為城市IP
東有桃源、西有桑田、紅綠相間……7月,在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花卉苗木供需交流會上,為錦城綠道二期定下“色調”。作為天府綠道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這條環繞城高速而建的綠道力爭在2020年全線貫通。屆時,成都將又增一條“綠環”。
已完成的錦城綠道一期工程,建成綠道180公里和文體旅設施157處。串聯起錦城湖、桂溪生態公園、會展中心、江家藝苑、白鷺灣濕地、玉石濕地、青龍湖等,打造出不少市民游客交口稱贊的“網紅打卡景點”。
隨著天府綠道建設的推進,成都正將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公園、綠地“串珠成鏈”,創造出全新的市民生活、消費場景。
近兩年來,成都資深“跑友”劉文莊和他的跑團幾乎刷遍成都新開放的綠道,“綠道把桂溪生態公園和錦城公園串聯起來,現在把兩個公園拉通跑,剛好是一個‘半馬長度’。”
據劉文莊觀察,“如今,成都公園、綠道成片的地方,肯定就有跑團。”以錦城湖跑團為例,成立時僅幾十人,因綠道公園建設,擴增至上千人。
家住三環路琉璃立交附近的成都市民陳學軍用另一種方式感受綠道——工作日,他經三環路熊貓綠道步行,沿錦江穿過東湖公園,到位于高攀路的單位上班。周末,白鷺灣、錦城湖則是他與朋友聚會休閑的場所,綠色生活方式正浸潤成都市民的生活點滴。
品
可閱讀可品味
公園成為城市“文化擔當”
一座舊廊亭,經提升改造,用印有莫奈睡蓮圖樣的印花玻璃裝飾后,與四周水景呼應,打造成“錦水流裳”藝術展館,與不遠處的“錦書來”書屋一道,裝點了錦江綠道翠風苑節點的文化風景。
“翠風苑節點的打造,充分嵌入文化、生活以及消費場景。”成都錦江綠道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按照“書+咖啡”模式,打造“咖啡工廠”店。
公園也是城市的“文化擔當”。作為成都公園城市的六大場景之一,天府人文滲透到公園城市建設中。
錦城綠道上,江家藝苑組合淺丘、森林、田園、湖泊、花海等景觀元素,重現《蜀川勝概圖》中山水田林的經典格局;錦城綠道二期工程更加值得期待:蜀仙勝境園、茶馬古道園、蠶叢魚桑園等21個特色園主題將逐一呼應《蜀川勝概圖》。
走在青羊區少城片區,城市小游園、綠地與修葺一新的“魚骨狀”街巷相間,沿街鋪滿茶館和文創小店,透露出地道“成都味”;在崇州竹藝村,“國際范、天府味、竹編韻”的新中式川西林盤中,品味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成都在公園城市的建設中,以綠色開放空間體系承載起天府文化意象。
成都城南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出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的現代化都市氛圍。郝飛 攝
天府芙蓉園
免費開放如何實現“自我造血”
作為錦城綠道上的重要節點之一,天府芙蓉園自景觀部分向公眾開放以來,已經成為許多成都市民的周末打卡地。
除了賞花外,天府芙蓉園里還有著眾多“黑科技”。比如游客中心的沉浸式光影體驗互動區,游客可以跟隨著不斷變化的畫面,用奇妙的4D體驗,見證成都的變化。
這種體驗感,將是天府芙蓉園未來的突出特點之一,也是芙蓉園實現自我造血的一個重要抓手。
“突出公園城市的特點,天府芙蓉園的建設不僅要將生態價值考慮進去,更要把經濟價值體現出來,實現生態資源的價值轉換。”武侯文投公司投資運營部相關負責人陳琳介紹說,作為一個免費對公眾開放的市政類公園,如何實現自我“造血”功能,是武侯區政府投建天府芙蓉園之初就考慮的問題。
成都市武侯區如此解題:創新采用COT模式(即合作-經營-轉讓),公開招標引入中糧集團共同參與投資、經營管理,建立起兼顧公共性和經營性的市場化運營體系,來實現天府芙蓉園的可持續經營。具體而言就是通過推動芙蓉文化的發展,延伸芙蓉文化的產業鏈,打造芙蓉文化的品牌,做到文化、商業、旅游、產業的結合,使項目擁有可持續的生命力。
作為天府芙蓉園的業主方,武侯發展集團下屬的武侯文投投資8億元進行項目建設,遠期收益按照30年運營測算,預計營收57億元。“項目一期以餐飲、游樂、休閑為核心業態,二期以文創小鎮、天下糧倉、特色民宿、溫泉康養為主要業態。通過商業業態豐富園區多樣化功能,延長消費者滯留時間。”陳琳介紹,項目突出休閑、自然、健康、親子、體驗5大園區屬性,旨在滿足繁忙城市人群不用離城市太遠,就能找到一個親近自然、放松自己的空間需求。
天府沸騰小鎮
打造綠道邊的“太古里”
自開業以來,位于成都新都區三河街道的天府沸騰小鎮一直很“火”。
錦城綠道從莊園穿插而過,環繞五龍湖,各式火鍋散布在占地面積百余畝的水陸之間,在亭臺、水面甚至樹上星羅棋布,“火鍋+音樂+綠道”的新旅游方式風靡了各大社交平臺。
天府沸騰小鎮瑪歌莊園總經理付偉以數字為證:“每天接待量2000-3000人,銷售收入接近30萬元,最火的節假日,這個數據甚至會翻倍增長。”
“三年前,這里是另外一副模樣。”付偉說,瑪歌莊園的前身是一塊未開發的閑置地塊,他和合伙人對這塊土地一度十分糾結,最終“規劃中的錦城綠道從這里經過”成為一個重要的決策杠桿,“我們要為綠道生態園林做好配套,讓人們在綠道沿線也能享受美食、音樂和文化。”
他們將廢水塘打造成30畝的小湖,在湖中建了激光音樂噴泉,又設計了民歌小船,四川音樂學院的民歌手在水中悠游而歌……夜食、夜秀、夜色,點亮了夜間經濟,成為配套綠道而創造出的消費場景。
瑪歌莊園帶動了周邊三個社區的居民就業增收,400余位村民進入莊園務工,人均年收入超過5萬元。又開設農產品展銷區銷售周邊的特色農產品,“讓更多周邊居民分享天府沸騰小鎮的生態紅利。”
“目前,天府沸騰小鎮規劃的8個項目已有6個項目建成運營,今年1至6月,天府沸騰小鎮接待游客人數已經超過500萬人次。”新都區三河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楊陽介紹說。
定位為“代表天府味道的4A級都市休閑文旅目的地”,天府沸騰小鎮的目標是成為綠道邊的“太古里”。
編輯:王月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