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然保護地迎來發展新機遇
【生態建言】
當前,我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超過1.18萬個,保護面積覆蓋我國陸域面積的18%、領海的4.6%,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重疊設置、多頭管理、邊界不清、權責不明、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日益積累,也制約了我國自然保護地事業的發展。
不久前,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推進建設美麗中國、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標志著我國自然保護地的建設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從建立自然保護地法律體系,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到探索自然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新模式,進入新時代的中國自然保護地無疑將有大作為。
我國自然保護地法律體系有望形成
隨著我國自然保護地事業的不斷發展,現有法律法規已不能滿足保護管理的需要,一些制度設計與實際執法中的問題日益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自然保護地類型多樣,制度設計缺乏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整體考慮;二是《自然保護區條例》的統領性不夠;三是相關規定的實施缺乏監督主體,執行效果不理想。
針對上述問題,《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筆者認為,借此契機,未來我國有可能形成“基本法+專類法規”的自然保護地法律體系,即以自然保護地法為基本法,從整體性、系統性、基礎性進行一般規定,同時配套“國家公園法(或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自然公園條例”和必要的管理辦法及技術法規,構成我國自然保護地法律體系,解決立法價位低、執行主體不明、統領協調性弱等問題,切實為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駕護航。
優化整合推進現代化治理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有25處空間交叉或重疊;國家森林公園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存在45處空間重疊。一些地方在具體管理自然保護地時,因重復設置、多頭管理、邊界交叉等原因造成管護和開發定位不清,嚴重影響管護效果。
《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整合交叉重疊的自然保護地”和“歸并優化相鄰自然保護地”的要求,可謂兼具現實和戰略意義的重大舉措。具體表現在:一是按生態價值和保護強度,確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的級別排序;二是明確優化整合的具體操作原則,確保自然保護地保護強度不降低;三是確保自然生態系統完整和物種棲息地連通;四是實現“一個保護地、一套機構、一塊牌子”的管理機制。可見,此次空間與管理機構的優化整合,開啟了自然保護地現代化治理的新篇章,將為切實提升自然保護地的保護成效奠定堅實的基礎。
探索自然保護新模式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與經濟結構、發展方式有著重要聯系,既不能竭澤而漁,也不能緣木求魚。我國不少自然保護地位于“老少邊窮”地區,且內部及周邊人口眾多,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原始、依賴程度較大。傳統的“封閉保護”未能正視人類社會發展的合理需求,不利于協調人地關系,甚至激化了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同當地社區的矛盾。《指導意見》立足國情,提出了“堅持生態為民,科學利用”的基本原則,既要保護又要發展,很好地協調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的需要。
探索自然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新模式,有助于解決當前生態保護和發展利用的矛盾問題,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找到新出路,為此,筆者建議:首先,開展生態扶貧,利用好當地的優質生態資源,發展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創新生態價值實現的體制機制,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扶貧攻堅的雙贏;其次,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用好生態系統的供給服務和調節服務,并通過挖掘傳統文化和特色民俗,提高生態產品的社會知名度和市場吸引力;最后,加強可持續生態學的研究和成果推廣,強化自然保護地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好“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的經驗,向世界講述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精彩故事。
編輯:王月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