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結人與自然 共建宜居城市——邢臺風景園林國際學術交流會專家觀點集錦
8月28日-29日,風景園林國際學術交流會在河北省邢臺市舉辦。
近年來,在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倡導下,城市生態建設日益受到重視。本次交流會的主題為:公園城市、人居環境、文化景觀與城市發展。在未來城市建設中,如何突出公園城市的特點,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讓人們享受到開門見綠?通過景觀師的努力,如何營造更宜居的人居環境?如何推進城市建設,使其更富有地域特色?發達國家的公園城市建設能否給中國帶來一些啟示?
交流會上,20多位來自國內外的園林景觀設計師和專家展示了眾多優秀設計案例,分享了獨到見解。在此,本報精選其中5位專家的發言內容,發表于后,以饗讀者。
張易文:
景觀師為城市創造更多生態價值
今年,全世界總人口突破了75億。其中,大約50%的人生活在城市。可以想象,城市化進程勢頭強勁。
“當無數的人涌入城市生活后,捫心自問,在這個城市生活你感覺幸福嗎?”瑪莎·舒瓦茨及合伙人事務所中國區總監張易文提出疑問。
她說,她在包括上海、紐約、倫敦在內的很多大城市生活過。城市中的壓抑感和高密度感,讓她覺得沒有可以呼吸的空間,她生活得并不快樂。
張易文表示,城市化進程加劇的同時,還會帶來同質化,也就是千城一面。回看100年前的城市,每個地方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再反觀今天的城市,除了建得越來越高的樓沒有其他不同。
“人都渴望親近自然。在這樣的理念驅動下,我選擇了景觀師作為職業。我希望所有的景觀師都可以給城市創造更多有價值的提升空間。”張易文說。
那么,在城市化進程中作為景觀師可以做什么呢?
張易文認為,景觀師創造空間不僅局限于自然環境中,也不是單純地在城市有限的空間里去創造擬自然的空間。景觀師的責任、能力和作用就是打造更美的城市。
人會傾向美麗的事物,擇居也會選擇更美的城市。從景觀師的角度來看,更美的城市一定是有其獨特之處的。這其中的獨特不是由建筑或者格局規模決定的,而是由城市景觀決定的。花草樹木、公園流水才是城市給人的第一美麗印象。
她具體介紹了近些年事務所依據這樣的理念所做的實踐。2011年,張易文所在的事務所開始接觸中國地區的項目,并在中國完成了很多比較經典的案例。
張易文介紹了她們在重慶完成的一個社區公園項目。她們在設計這個項目的時候希望打造出具有重慶特征的文化標志,所以創造了巨大的燈籠裝置,整個公園里面所有景觀細節處理也圍繞著這個構筑來進行呼應。“燈籠裝置的靈感來自重慶起伏的山脈,另外燈籠是中國傳統的裝飾物,有著非常美好的寓意。通過我們的設計,希望在公園中的人翻過一座又一座山頭到達幸福的彼岸。”張易文說。
該項目建成后效果非常好,受到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大人們和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張易文說,在整個景觀項目里,還融入了水元素和植物元素,使其成為一個能夠讓社區居民進行休憩、活動的空間。
張易文還展示了事務所在深圳完成的萬科總部辦公中心項目、在北京完成的產業園中心綠地項目、在四川完成的冰水河道改造項目等,這些項目無一例外都融入了景觀師的設計巧思,表現了項目地不同的景觀特色。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作為景觀師我們或許還無法做到復原城市,但是我們希望在有限的空間里,打造獨一無二的標志性空間。我認為,這是我們景觀師在城市景觀空間里面可以作出的貢獻。”張易文說,通過景觀師的努力,可以為城市創造更多生態價值,使每一座城市變得更美麗、更宜居。
斯特凡·郎博瑞思:
打造人與自然共處的城市空間
英國Grant Associates景觀規劃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斯特凡·郎博瑞思對公共空間設計、總體規劃等有豐富的經驗。
他說,我是一名景觀設計師,但我不賦予空間含義,而是通過自然體驗來做到這一點,打造人與自然直接接觸的空間。
斯特凡·郎博瑞思介紹了由他設計的4個項目,分別為中國天津生態城、新加坡濱海公園、新加坡公園和羅賓遜大廈。他認為,空間設計應該減少一些關于藝術家自我表現的手法,更多地關注身處于空間中人的體驗感。
天津生態城中心公園是斯特凡·郎博瑞思首次嘗試在中國北方區域進行設計。在初次調研時,他感到非常震撼,公園的位置對自然條件和當地居民都很友好,可以說是人地和諧,他只需要調節氣候帶來的游覽不舒適性即可。
“設計師要嘗試換位思考,如果我是這個公園游客,我希望能有一個什么樣的游覽體驗?要不斷地追問自己,什么樣的設計可以讓公園成為一個更舒適的空間呢?”斯特凡·郎博瑞思說。
他注意到,冬天限制了該地區植被的種類。公園里很多植被都被臨時包裹起來,并用柵欄隔開。等到春天,植被開始復蘇,土壤依舊相對貧瘠,與冬天的場景相差并不特別多。
他決定作出一些大膽的改變。
斯特凡·郎博瑞思對場地上的各種自然元素,包括風、陽光和雨都進行深入性研究,做了很好的設計結合。他將地形重構,形成圍墻的形態。在這里既可以散步,還可以飽覽整個公園的全景。他還在公園溫室后面形成了一道風景線,創造出了一個可互動的空間,居民可以享受公園西邊的美景。
在多層次的設計中,斯特凡·郎博瑞思最喜歡公園碼頭這部分。他認為,碼頭這部分展現了美好環境中人與自然結合的景象,這是海綿城市體系中最為程式化的一部分,也是人們可以接觸到水的一部分。
在斯特凡·郎博瑞思展示的圖片中可以看到最終設計好的城市碼頭的效果。前端是靜態的水景,后面是更具互動體驗的水景觀。工程技術的引入沒有將水景觀定格為傳統的設計模式,而是通過排列,營造了更為活潑的氣氛。在濕地區的森林濕地,他打造了沉浸式體驗,更加開放,人們可以看到周邊建筑物,但是畫面是非常自然地,不會過于生硬突出。
斯特凡·郎博瑞思又介紹了位于新加坡中央商務區的大型商業項目羅賓遜大廈。該大廈位于三角地帶,地塊比較緊張。“周邊的地面結構必須得到提升,又不能在樹根上增加任何額外的重量。”斯特凡·郎博瑞思說,他在項目周圍搭建了橋梁性結構,目的是不讓水泥壓到土壤表層,造成空氣無法流通。同時,增加樹木的種植量,提升了整個場所的舒適度,成為景觀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一個天空梯田的設計來說,我的靈感來自中國山。所以我營造了一種三維立體形態的花園狀態。”斯特凡·郎博瑞思說。
在大廈后面,他還做了一道綠色的植被墻,打造了具有層次和種植深度的體驗空間。在其中,可以感受到茂密的植被和明顯的空間舒適度。
在斯特凡·郎博瑞思介紹的這些項目實例中,可以看出他的設計非常注重人在項目中的體驗感。他認為,作為一個設計師,如果你的介入是對的,可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人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是每一個設計師希望做到的終極體驗。
李敏:
從綠化城市過渡至公園城市
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教授李敏演講的題目為:從綠化城市到公園城市,從國際化視野看中國特色花園城市的建設動態。
在他看來,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城市綠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部分城市都已經園林化了。園林化的轉變是不是就相當于我們的城市已經成為公園城市了?李敏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我們中國說的園林城市,就評價指標而言,基本全部局限在綠化這個領域。”李敏說,2010年時,國家頒布了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準,但是我們注意到,在這個評價標準里面根本沒有提花園城市或公園城市這樣一個理念。這也間接說明我們國家的園林城市建設,主要還是為了提高城市綠化水平設置的,沒有和國際上通行的公園城市標準接軌。
以國際上的花園城市運動為例,該運動總結了100多年來全世界已經建成的花園城市名單,但其中沒有一個中國大陸城市。“我看到這個結果時也大吃一驚,難道中國創建的幾百個園林城市都不能被國外所認同嗎?”李敏說。
其實,這是看法不同惹的禍。
李敏表示,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我國創建的園林城市是非常富有中國特色的,但它和國際花園城市運動所認可的花園城市建設目標還不太一致,二者之間還不能簡單地畫等號。目前,中國特色的園林城市還處于綠化城市的發展階段。尤其是評價指標體系上,還需要進一步地努力。
事實上,國際上所認同的公園城市也沒有那么復雜的評判標準,公園城市基本面貌主要具備兩大要素就可以,一是公園體系,二是花園街區。花園街區的建設關鍵在于城市綠地公園化。
“建設公園城市可以簡單歸納為:抬頭見綠,出門入園。使居民能夠最便捷地使用城市公共綠地。”李敏說,作為城市整個發展目標來講,希望能夠達到城市的街區和城市的綠地有機融合,這就是公園城市應該具有的形態特征。
在亞洲,新加坡是全球現代花園城市建設的典范,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案例。1960-1990年時,新加坡成功建設了花園城市。21世紀以后,新加坡進一步轉型,建設花園中的城市。現在轉型仍在繼續,開始建設城市花園。“城在園中,就是我們所說的公園城市的基本形象。”李敏說。
李敏認為,對于我國公園城市建設,需要有一個過程,要慢慢地過渡,不可操之過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現在我們正在經歷的綠色城市、園林城市或者是森林城市,其實都可以看作是公園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某些具體工作階段。無論是營造哪種城市,它都需要城市公民和建設者共同努力。”
張曉鳴:
城市建設的核心在于貼近生活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政府號召將城市建設得更加美麗,要像公園一樣自然。對此,江蘇省住建廳風景園林處原調研員張曉鳴感觸頗深。“我國的城市面貌改變巨大,人居環境已進入了品質提升的階段。”他認為,城市建設的核心在于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空間,要貼近生活。“怎么做到貼近生活?我想應該是科學規劃。”張曉鳴說。
張曉鳴提出,要立足資源條件,從自身優勢條件出發來認知所在城市的發展優勢,因地制宜,順勢而為。要根據地域、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和植物種類進行謀劃、設計和建造。“如果說這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城市,那么,我們就希望它在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色彩斑斕,冬季陽光燦爛。”張曉鳴是這樣暢想的。
這些規劃都是基于環境的,如果把人考慮進去呢?那么,就要考慮人的多元化需求。
“綠色福利要共享。有一點空間,一點綠地,是遠遠不夠的。有的人喜歡跳舞,有的人則喜歡跑步。我們應該考慮多元化的需求,要將城市建設的像公園一樣,滿足人的多元化需求。”張曉鳴說。
公園擁有生態性、文化性、公共性和時代性等特征。從張曉鳴的角度來看,為了把城市建設得像公園一樣,應該做到這樣5個方面。
一是保留生態空間,城市山水格局要得到保護。
二是綠地系統的效益顯著,要科學建設。
三是要為居民著想,建設功能布局要合理,小空間滿足多元化需要,共享城市綠色福利。
四是景觀特色鮮明。城鎮是人類生存依托自然空間建立起的生存集聚地,要考慮人與自然相伴,對自然的眷戀,對自然的崇敬與審美。
五是要追求高品質的人居環境和美好生活。要去荒蠻,用藝術的手法將自然的功效延伸到生活當中,共建生存環境。
其實,這些暢想并非空穴來風。它在我們現在的實際生活中都已有案例可尋。張曉鳴舉了多個例子,在江蘇徐州,曾經的采石場經過修復,華麗轉身為當地的一個檔口公園,成為居民樂于去的地方。在河北邢臺,老城與新城之間,緊鄰中心城區的采煤塌陷區,將園博園選址于此。既突出生態修復的主題,又構建了面積較大的城市中的公園,改善了周邊居民的人居環境,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人們前往。
張曉鳴表示,城市空間和人居生活都需要親近自然。讓我們共同營造一個貼近生活的綠色場所空間,這是他對城市建設的一種呼喚。
高野文彰:
用加減設計理念拉近人與自然距離
日本知名景觀設計師高野文彰在景觀設計、城市和區域規劃方面擁有50多年的經驗。他的設計代表作包括十勝千年森林公園、靜岡公園和昭和兒童森林紀念公園等。
他以景觀之夢為題,以“千年之森”項目為例,介紹了他是如何通過加減法設計,建立北海道森林公園,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高野文彰的景觀事務所最初在東京。20世紀末,他做了一個很大的決定,把工作場地從東京搬到了北海道。他說:“我小的時候就夢想在東京很高大上的地方工作,但我還是選擇去北海道重新開始。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北海道離大自然更近,我們希望身處自然的環境來做設計。”
在北海道十勝地區,高野文彰接到的第一個項目——改造森林。項目業主想花費較少的錢,用于保留這片森林。他們在調查森林狀態時發現,里面有一些垃圾,林下植被長得非常茂盛。“森林里面的自然環境整體來看是很好的,但人無法進入感受。”高野文彰說。
如何改變呢?高野文彰選擇通過一個慢設計的過程,將原有森林打造成為一片“千年之森”。“對人來說,在公園里面就是享受生活的過程,公園是使大自然與人能夠很好結合在一起的場所。”高野文彰說。
森林里面枯樹落葉太多,影響了很多樹種的正常生長。高野文彰和他的團隊先簡單地把林下作物和枯樹落葉一并清除干凈,讓陽光能夠照射進來。
在他們清除了這些作物后,驚喜地發現在落葉覆蓋下的植物非常多樣。“我們并沒有刻意地去種植任何植物,在清除那些沒用的東西后,有陽光照射,還有水進去,本地的植物就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了。這像是大自然帶給我們的驚喜,這是人與自然的一種互動。”高野文彰說。
這種設計方式,改變了項目業主的看法,森林項目很成功地落地了。于是,高野文彰決定嘗試將森林項目與公園旅游相結合,做成主題公園,每個主題都與自然元素息息相關。
高野文彰現場展示了這些公園的實景照片。目前建成開放的區域共有4個,按照入園游覽的順序依次是:森林主題公園、大地主題公園、花叢公園和農業主題公園,公園展示北海道當地自然環境的多種形態與人文氣息相融合的獨特風景。
森林主題公園就是高野文彰最先實踐的地方,他以兩棵樹當作公園入口的標志,指引游客可以進入其中游玩。“森林里都是寶藏,我把森林里沒用的樹枝和樹干采集到一起,成為林下的餐桌。我還在森林里面找到了一棵非常獨特的白樺樹,讓它成為森林里的一道風景。”高野文彰說。
在他展示的照片中,有一張記錄的是很多被砍掉的樹。看似是破壞了森林的原貌,實則是想要留出更多林下空間。他沒有浪費掉任何一棵樹,這些樹慢慢重新生長,他在其中建了一個小酒吧,成為游客在森林中休憩的場所。“我們的理念就是沒有任何自然元素會被浪費掉,這東西都被換一種形式留到了森林里面。”高野文彰說。
高野文彰總結了他的兩種設計方法,一種是加法設計,在景觀中植入一些必要設施之類的。另外一種設計方法就是減法設計,要移除一些場地里的元素,用另外一種元素或形式做出來。他認為,這種設計理念在森林、在城市中都可適用。
編輯:王月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