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都市主義是什么?
日常都市主義( everyday urbanism)意味著什么?everyday與urbanism這兩個詞——一個普通常見,另一個抽象晦澀——結合在一起,為我們理解城市建立了一個新的角度。
“日常”代表了普通人經驗中的元素。在常識層面,“日常”概括了城市居民平常的生活,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平實、普通的行為,比如通勤、工作、休閑、逛街、購物、吃飯等。日常空間則是日常活動的物質載體,通常存在于家庭、工作場所和機構這些已被界定并可以從物質上識別出的領域內(或之間),與一連串的日常生活和活動結合在一起。日常空間就像所有的中間地帶一樣充滿含糊性,與經過精心規劃、官方認定,卻常未被充分利用的公共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它是具有未被認知的社會轉型潛力的區域,具有形成某種新的社會組成和想象力形式的可能性。
“都市主義”最初源自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路易斯·沃思(Louis Wirth)1938年的經典文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都市主義》(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自那之后,這一概念衍生出40多種理論解釋。雖然許多解釋(流派)之間不乏競爭性,但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釋、理解、表達……我們所身處的城市的本質。2005年的密歇根都市主義討論定義了當今世界三大都市主義——日常都市主義、新城市主義、后現代城市主義。這三者共同構成了西方對現代城市設計的批判路徑,并回應了政治經濟導向下美國的城市化問題。
《國際城市規劃》即將出版的2019年第6期主題為“日常都市主義:面向美好生活的城市發展范式”,其理論來源是1999年莫納賽里出版社(The Monacelli Press)出版的《日常都市主義》(Everyday Urbanism)。書中作者們對洛杉磯迷人城市景觀的日常體驗被統一在EU這一概念之下:洛杉磯不斷地被居民以新的方式重新居住、重新創造,人們以一種建設性的方式參與其中,挑戰著設計師和學者。而日常都市主義尋求多樣性和異質性,從來不追求成為一種超凡的完整設計方法。
半個世紀之前,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 1905-1991)、城市批評家/電影導演居伊·德波(Guy Debord, 1931-1994)和社會學家米歇爾·德·塞爾托(Michel de Certeau, 1925-1986)提出的日常生活理念,是理解城市豐富含義的基礎,他們都發現了日常生活作為極具活力的反抗和釋放力量的潛力,尤其是列斐伏爾,他界定了一套構成城市生活的多重時間體系。更多的當代學者和社會行動者,則以自己的方式參與著關于“日常”的研究和實踐*。基于對前人的解讀和對當下城市發展的認識,我們認為日常都市主義并不是普適的,它隨不同時間和地點作出多樣化的反應對策,承認碎片化和不完整才是后現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狀態。
日常都市主義試圖理解過去以及當下一直以矛盾的、不穩定的方式發生,尚未定形甚至難以察覺的空間類型,嘗試面對社會行動以及需要被社會想象力激活的生活,從這一點來說,它可能比任何其他形式的當代城市主義都更富有變革和挑戰精神,蘊含著巨大的潛力,因而也更加迫切需要被引介。中國的日常都市主義者們往往在不同的環境中獨立工作,由于想要理解這些學者、規劃師、建筑師的困境,才有了此次的組稿。這項研究的目的不是旨在學術研究或評論工作,而是期待發出對城市行動的呼吁。組稿人沒有考慮翻譯現成的外文著作,而是直面中國目前研究的現實景象——大、散、雜、淺。想要找出一些當下日常實踐領域中的萌芽并展示給讀者,其過程是艱辛的:面對中國的具體問題我們常常感嘆無奈和措手不及,同時又由于對這個新興領域理解的不同,供稿人之間也會有觀點的對峙和不斷的辯論、爭議。慶幸這些討論過程最終幫助我們更加明晰了“日常”的概念,也幫助我們找到了一些在中國可能應用的路徑。
當代各界學者和行動者關于“日常”“都市/城市”及“生活”的理論和實踐:
實踐文學理論家米哈伊爾·巴赫京(Mikhail Bakhtin, 1895-1975)提出將“對話主義”作為文本分析的一種模式,也被應用到設計實踐上。
社會學教授雷蒙德·萊德魯特(Raymond Ledrut)認為城市真正的任務是創建一種城市生活,其余都是次要的。
歷史和文學教授愛麗絲·卡普蘭(Alice Kaplan)和比較文學教授克里斯滕·羅斯(Kristen Ross)指出政治其實隱藏在生活經驗的矛盾與可能性中。
民俗學教授芭芭拉·柯申布拉特-金布利特(Barbara Kirshenblatt-Gimblett)認為表演為城市空間提供了新的形式。
攝影師丹尼斯·基利(Dennis Keeley)的專題攝影揭示了羅森塔爾花園的美麗和幽默,雖然不是專業的,但比典型的家庭園丁更為迷戀挑戰花園的文化層次。
城市設計師約翰·蔡斯(John Chase)將垃圾作為城市信息和交流的一種模式。
攝影師卡米洛·霍斯·貝爾加拉(Camilo Jos Vergara)的工作改變了街道、圍欄、車庫和院子。
城市設計師約翰·卡利斯基和菲比·沃爾·威爾遜(John Kaliski & Phoebe Wall Wilson)不斷在洛杉磯實踐,鼓勵自發的社會互動。
攝影師、作家諾曼·米拉爾(Norman Millar)在中美洲街頭工作,嘗試不斷為小販提供工作空間。
景觀設計學教授沃爾特·胡德(Walter Hood)的即興創作則回應了整個社區的多重需求。
作者為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
編輯:劉曉茜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