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張镈談建筑設計哲學
1989年10月19日,我們到張镈總建筑師家中請教。雖然已是78歲高齡,但他仍然在建筑設計一線工作,家中的會客室里還擺著繪圖板。他興致勃勃地接待了我們,講述了作為建筑師座右銘與設計哲學的一席話。
張老在這次談話中反復強調周恩來總理對其建筑設計的兩次指示。一次指示是針對北京人民大會堂設計講的,在設計中要貫徹的5條指導思想:黨的建筑方針是適用、經濟,在可能的條件下注意美觀;以人為主,物為人用;古今中外一切精華皆為我用;“畫菩薩”;要留有余地。另一次指示是針對他設計的北京飯店新樓說的,周總理強調,大家設計時要注意貫徹實踐、群眾、全面三個觀點。
隨后,張老根據親身體會和豐富的設計經驗,對以上逐條加以闡釋。
建筑師搞設計必須貫徹黨的政策,黨的建筑方針是適用、經濟,在可能的條件下注意美觀。
有一種觀點認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定的建筑方針過時了”。這是不對的。要說經濟上困難,我們現在與新中國成立初期比,有不同的困難。注重經濟因素,在我國人口眾多的情況下尤為重要。當然,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標準。但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建筑使用功能上不能講排場、擺闊氣。如住宅,既然我國30歲以下年輕人占80%,獨生子女是長遠政策,就不應該搞那么多二室以上的戶型。我認為,大部分戶型應當是一室半,加上一個小的公共活動廳。北京1981年有35萬對(70萬人)結婚要房,而新蓋不到5萬戶,第二年結婚人數還要增加,這個矛盾怎么解決?并不是主張搞什么“干打壘”、簡易樓。如果說那么做就是經濟,那是對適用的誣蔑。
建筑首先要適用,同時建筑師要注意經濟。蓋房子是為了用的,不是為了看的。國內也有些同志以奇為好,以怪為好,不注意適用,不注意經濟,這是不好的。
現在國際國內都講環境、建筑、人,中心還是人。建筑設計強調空間,決不要忘了空間是為人服務的,要以人為主。
千萬不要閉關自守,抱殘守缺,不要有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狹隘的地方主義。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皆為我用”就是民族化的過程。提到民族形式,有的人講要神似,這個意見很好。歷史時期不同,不能照搬,只能做到神似。但是如果“形”完全不似,哪里來的神似?因此,不能把形似和神似割裂開來,由形似提高到神似有一個過程。如同不寫生的人,一開始就作寫意畫那是很難畫好的。
據說,有個畫家每畫完菩薩像,就藏到菩薩畫像的背后傾聽群眾對畫像的議論,然后分析這些意見再去修改畫像。開始畫成的有胡子的觀世音,后來才變成符合人民意愿的模樣。舊的建筑學教育思想與群眾路線格格不入,強調所謂第一構思,即堅持自己最初的想法、并不一定正確的想法,這是不好的。堅持與否要看對不對。最重要的是要異途同歸。既然大方向一致,走哪條路都行,不要堅持己見。至于歸不歸,往那兒歸,那要講道理,靠實踐檢驗。我們主張設計工作走群眾路線,搞集體創造,但不能做群眾的尾巴。要有民主有集中,有綜合、有執筆人。過去連執筆人也不講了那不好。
我們的認識也不能停止,必須留有余地,才免得由于當時認識不全面給以后造成難以彌補的后遺癥。
現在有設計哲理的提法。所謂哲理,就是立場、觀點、方法,就是唯物辯證法。建筑師不能以為自己是做技術工作的,可以忽略哲學、方法論。建筑學社會性這么強,每搞一個設計都有個站在什么立場、為誰服務、持什么感情的問題。有了鮮明的實踐觀點、群眾觀點,才能前進,才能提高。搞“大本專業主義”,搞“大建筑主義”是不行的。不要總以為自己對,堅持己見。貫徹全面觀點就要留有余地,吸收各方面的意見,并且準備將來修改。
張老的觀點,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