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兵:城市更新需更凸顯人的重要性
近來,“城市更新”成為關心上海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市民,經常會耳聞的詞語。廣播、電視里幾乎天天會聽到、看到,街道、居委會干部、社區工作者也不時議論。到底什么是城市更新?一時眾說紛紜。
1997年,如今已成為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建筑學系主任的范文兵,在他的博士生導師盧濟威先生的引領下,開始了對上海里弄保護與更新問題的研究。這讓他成為國內較早開始關注并深入思考“城市更新”議題的學者之一。
回顧中國城市建設與發展走過的路,站在中國建筑界面臨巨大轉換期的當口,范文兵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見解和思考。
從“從無到有”到“從有到好”
解放周一:今天,很多人在談論“城市更新”議題時,首先會說我們已進入了一個城市建設意義上的存量時代。從“增量時代”到“存量時代”,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范文兵:“存量時代”是相對“增量時代”而言的。大概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一直到2005年前后,中國城市建設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增量時代。
以上海為例,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和2005年的上海,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最明顯的一個體現,是上海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從4平方米不到,迅速增加到了現在的30多平方米。環顧全球,這個速度無論對于哪一座城市而言,都是非??斓?。
1985年,我開始在同濟大學建筑學系本科求學。從大學本科到后來讀研、讀博,整個階段就處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大建設時代里。我和同齡人幾乎都是邊讀書,邊沖向了建筑設計市場第一線,也親眼目睹了一線城市到十八線城市的巨大變化。
我初遇“城市更新”,是緣于1997年開始的博士論文課題“上海里弄的保護與更新”。當時,上海大量里弄在城市飛速發展中被拆除。我和導師面對這一深刻改變了上海中心城區街道、街區風貌的現象,第一反應是從“歷史風貌保護”角度去研究——歷史跑哪里去了,文化到哪里去了,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好新建與保護之間的關系。
很快發現,我們需要變換思路。要從“城市更新”這一融合了政策、經濟、文化保護、建筑與城市設計等多重因素的角度出發,才能真正觸碰、解決問題。但在那個熱火朝天的增量時代里,類似“我們需要漸進式發展的城市更新而不是摧枯拉朽的大拆大建”這樣的聲音,反響寥寥。
差不多到了2005年前后,整個建筑界“春江水暖鴨先知”。幾十年來習慣了大手筆的建筑師們意識到,新增項目減少,改造項目漸多;即使是新建,建設規模也普遍減小,要對已經建成的空間、建筑慢慢地精雕細琢。“城市更新”觀念開始得到普遍關注。
總體而言,我們已經從一個“從無到有”的階段,進入了一個“從有到好”的階段。我們慢慢地從對物質的改造,開始向環境、人文的改造轉變;從單一的物質規劃,重視建多少房子、多少綠地,向多目標的綜合性社會、社區建設轉變。城市更新的管理,更是從自上而下的管制,走向自下而上的順勢而為。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城市更新的根本目的越來越明確——“把人放在第一位”。
重新發現空間與人的關系
解放周一:準確理解“存量時代”,是準確理解當前中國“城市更新”的前提。
范文兵:沒錯。“城市更新”在學界有比較相通的理解。比如,城市更新最后呈現在每個人面前的,看上去是物質實體、空間密度的變化,但背后其實是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因素在起作用。但落實到不同國家、不同時代、具體問題、具體矛盾,側重點又有所不同。
中國當前的城市更新,是在國家經濟放緩的存量時代里,伴隨著網絡時代、虛擬經濟時代、個體意識高漲時代同步到來,產生出很多新的獨特現象——
新建項目數量減少、規??s小,既有建筑改造項目增多,建筑師開始深入城鄉基層,進行融合了社區建設內涵的城鄉更新項目。
巨大政策投資連同各類資本進入鄉村,吸引建筑師紛紛涌往廣闊天地,甚至一些人帶資開設融合了“詩與遠方”想象的民宿。
建筑師長期習慣的“乙方工作狀態”需要拓展,除了聚焦設計本身外,分析業主性質、項目內容策劃、過程控制,一直到后續運營、使用后評估,都要納入專業視野;過去一些習以為常的建筑功能設定開始發生巨大變化。
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移動互聯網催生出大眾對建筑文化的消費需求。一些過去被忽視的大眾趣味,今天被重新“賦能”,出現了一批超出傳統建筑精英視野的網紅建筑和網紅建筑師。
解放周一:和網紅建筑、網紅建筑師一起引發關注的,還有一批建筑界人士投身于公共文化空間的打造。
范文兵:對,這個其實也可以放到城市更新的視野下來思考。
我認為,越往后,當未來的建筑師、設計師要做一個城市空間,一定會面對“層積”越來越豐厚、復雜的物理、社會、文化環境;動作一定要越來越謹慎,越來越“把人放到第一位”;通過讓人在這個空間里發生活動,來影響更多的人群。這要求建筑師、設計師必須有跨界的能力,要能夠駕馭各種元素。說得形象一點,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那樣,絕不滿足于只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匠人。
如果說,以前,一名建筑師、設計師擅長對物理空間和物質實體的把握就夠了,那么,現在以及將來,對空間的駕馭成為建筑師、設計師手中的工具而非本質。
所以,今天,建筑師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創造公共文化空間,其目的是建筑師借助物理工具,促使人們發生具有文化屬性的公共活動。
公共空間的物理尺度大小不重要,物理遮蔽、覆蓋度不重要,像不像一個“傳統觀念”里的建筑空間(房子)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同類別、數量的人,能夠借助物理空間與物理實體發生公共活動。
這里所說的公共活動,向所有人群自由開放,沒有等級差異,是彼此平等且面對面的活動。這里強調的“面對面”,包含著對虛擬經濟時代的反思。公共活動要求更多人從“虛擬生活”中走出來,進入到實體空間,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解放周一:這時,一些新的爭議會誕生。比如,有人會問,您所說的這些公共文化空間會不會成為被消費的“空間產品”。因不可避免的生存壓力,商業的力量較之公益的力量占了上風。
范文兵:在我看來,應該積極主動地擁抱商業所帶來的“正能量”,而不是簡單將商業與公益對立。
“被消費還是被體驗”、“公共性與商業性”注定成為一系列會引起爭論的話題。好在,建筑界對這一問題的自覺思考從未停止。建筑界在思考的問題還包括:進入消費時代的建筑,應具備怎樣的被消費狀態;進入網絡時代的建筑,應具備怎樣的媒介效應與社會影響力,等等。實踐層面,一批青年建筑師在主動、積極、沒有預設地進行著全方位的探索。
在我看來,他們具有將建筑設計轉化為產品設計的綜合能力。他們最終完成的作品,既可以是基于機械、材料、人體功效原理的工業設計產品,也可以是基于新媒體特點的高流量傳媒產品。同時,他們也審慎拿捏著產品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度,讓產品具備鮮明的建筑學品質。他們可以積極應對商業帶來的機會,并將之轉化為公眾利益。
尊重中國最廣大百姓日常生活的需求
解放周一:當城市建設步入轉換期,建筑師的關注點是否也會發生變化?
范文兵:建筑界的創造與求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正如我們年輕時(1990-2010這20年間),在大量建筑界專業評審中得到最多關注的,是項目建設的級別、規模和社會影響力,及其在操作形態、組合關系上的熟練程度。這是那個時代的教育與實踐決定的。到了今天,作品類型就豐富了很多,涌現出大量鄉村建設、舊建筑改造方面的優秀作品。
可喜的是,拿今天一些青年建筑師的作品與前輩相關作品做一對照,可以發現———
相似之處在于,二者都試圖超越簡單滿足功能,在創作作品的同時,嘗試用設計,解決現實中多種復雜問題;
不同之處在于,前輩作品,尤其是那些重視發揮建筑社會功能的作品,通常會采用已有設計語匯解決問題,而青年一代試圖將解決問題的過程,視為創造新專業語匯的機會。
今天的優秀青年建筑師們,除了具備“社區建筑師”關注具體使用者的人文社會視野外,還更加廣闊、靈活地深入到當下復雜、鮮活的日常生活之中。他們非常關注建筑作為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將設計行為向前、向后進行擴展,將中國城鄉政治、經濟、人居等方面的多種現實邏輯與獨特現象,融于自己的設計之中。這種在直面復雜現實中務實求變的態度值得肯定。
解放周一:在您看來,中國建筑師該如何超越時代現實紅利的誘惑,為建筑學專業做出真正意義上的本土貢獻?
范文兵:在我今年參與過的一次青年建筑師獎評獎中,一位出生鄉野、賣房自學建筑、沒有名校經歷的建筑師,成為一匹“黑馬”。
這位建筑師非常懂得中國鄉村各級體制運作及村民心理模式,踏實周詳、點穴到位、方法精準地推動著不同地域的美麗鄉村建設。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前期做長時間調研;和當地工人師傅合作,雇其為駐場監工;與固定施工隊長期合作;全產業、全過程考量、把控設計;充分了解各地體制運作模式,主動與其做良性互動;充分了解各地村情,將不同尺度的設計手段,作為調節百姓復雜矛盾的方法,等等。
他的改造因為切中鄉野中國實際,得以迅速擴展,但他并沒有把這個事情僅僅變成一門“好生意”、“好政策”,始終保持了高水準的專業追求。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項目,是一個青年建筑師組合所作的菜市場設計。這一設計之所以讓人眼前一亮,是因為,從他們的作品中,我能清晰感受到設計者對中國最普通、最廣大百姓日常生活的尊重。不居高臨下,不清高自戀,細心體察不同使用者具體而微的使用方式,然后用細致的設計思考予以滿足。
在建造方式、造價控制上,他們采用了最廉價、樸實、簡易的模式。這非常符合中國最大量基層地區的建造現實。而他們,以較高的專業質量,舉重若輕地綜合解決了功能、造價、基地特性、空間體驗、形態塑造等多方需求。
他們答辯中的一個思考環節,讓我覺得對今天所有中國建筑師都有著重大意義:他們對中國鄉鎮里最常見的廉價輕鋼屋頂加建現象,進行了嚴謹的類型學分析。他們研究了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活動模式、產權模式、社會價值觀等),將經過了提煉之后的設計與建構方法,轉換進自己的設計當中。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今天的青年建筑師們,呈現出了直面現實的多樣化努力,呈現出了有可能彌補過去近四十年大建設時期我們已經錯失了的、為建筑學做出本土貢獻的潛能。建筑行業理應破除觀念及體制上的各種條條框框,讓這批青年才俊,包括更大數量的青年建筑師,得到在實踐界和學術界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幫助他們,就是在幫助我們行業的未來,就是在幫助整個城市建成環境的未來。
編輯:劉曉茜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