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條建議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
潮起大時代, 創變大灣區。當下的改革奇跡和發展生態證明,粵港澳大灣區是企業家的沃土,構筑全球最大創新市場正當其時。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研究(2019)——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報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市場結構現代化程度依然較低,基礎研究創新市場和應用研究創新市場的市場化實現程度不足,制約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趕超發達國家和城市。為此,課題組從市場體系、創新網絡、動態機制、支撐體系等四大方面提出15條重點建議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
1、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共享平臺
整合廣州、深圳、香港、東莞、廣州、澳門、惠州、江門等紛紛布局的大科學裝置和國家實驗室,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共享平臺。分類召開綜合科學中心專題國際會議,就信息科學、生物科學、材料科學、物理科學等召開國際性專題研討會和分享會,分享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研討最新的可能產業化的發展方向。推動科學發現向產業化轉移轉化。
2、鼓勵企業建立基礎研究中心
鼓勵企業在大學或科學園區內建立基礎研究中心,加強引導企業參與國家級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促進企業創新意識尤其是原始創新意識的覺醒。破除基礎研究中有資金無技術、有技術無資金的問題。研究機構可以根據市場上公司的需求進行應用基礎研究,并促進特定行業中新技術的出現。高校還可以根據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研究開發及市場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降低企業培訓成本。
3、引導規上校企共建技術研究院
引導專利2000個以上的高校設立技術研究院。支持在特定領域具有專利優勢的高校,與校友企業、投資公司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共同成立技術研究院,開展應用基礎研究。設計市場化的分配機制,探索市場化方式解決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校專利市場化的難題。
4、倡導國際化的研究治理和倫理
通過多邊論壇在全球治理、倫理和開放科學方面建立國際共識,以共享知識和建立信任關系。積極參與其他國家合作改善全球研究環境的活動,在研究倫理、標準和完整性方面建立國際共識,建立公平的研究伙伴關系,并建立公眾對科學和技術的信任。致力于在全球研究架構中發揮強大作用。通過重要的全球論壇和平臺,在科學研究和創新組織的全球治理中發揮全面和積極的作用。建立一個開放的數據平臺,以確保粵港澳大灣區獲得科技創新項目數據。
5、建立灣區城市間 創新合作的頂層設計
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規劃。制定粵港澳大灣區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向全球公開征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熱點難點問題研究單位。啟動粵港澳大灣區技術預測,圍繞信息、生物、能源、材料、制造等重點領域,以及交叉前沿和顛覆性技術領域,開展技術競爭評價,加強科技發展態勢研判,預測未來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等。提出新的政策、新的思考和新的戰略。
建立跨區域創新協調機制,設計實現利益均衡的補償機制,建立常態化的協商談判運行機制,構建各方之間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大灣區需要建立常態化的協商談判機制,并設置相應的統籌協調管理機構進行運轉。常態化是運行機制的主要特征,其能夠促進各地區間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市場建設、貿易投資等重大問題的解決。
6、構建高效的立體式交通協同體系
優化灣區交通網絡布局,尤其是加快珠江東岸與珠江西岸城市的融合互動。高速公路方面,構建深圳向西的跨江通道體系,研究建設深珠通道(伶仃洋公路通道)和深中珠水上巴士等,通過公路運輸打通深圳、珠海和中山等城市的協同建設;鐵路方面,增強深圳輻射大西南的戰略縱深,加強深珠鐵路、深茂鐵路、贛深高鐵南沙支線、深中城際、中深惠城際、深肇(深南)高鐵、深珠城際中山聯絡線、深茂鐵路深江段等鐵路線的建設工作,從而加速深圳、珠海、江門與中山的鐵路運輸網絡的融合;重大交通項目方面,抓好縮短深圳與珠西城市通勤距離項目的建設,并在地鐵、物流、港口及航運等多方面促進珠江東岸和珠江西岸城市的協同融合。
7、多模式打造產業協同發展合作網絡
合力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集群。依托各市的產業優勢和創新優勢,集合大灣區內外主要創新力量,集中打造若干領域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制造業創新中心集群。大力發展“總部+制造基地”的合作模式。以深圳、廣州、香港等創新中心為核心,周邊土地要素充裕、人力資本成本有優勢的城市為外圍,共同建設特色產業轉移園區和產業集聚園區,通過空間資源的高效配置,實現低成本協同發展,共享發展的收益。支持發展“創新中心+生產中心”的合作模式。支持珠海、中山、江門、東莞、惠州等城市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或創新中心,借助深圳人才優勢、資本優勢和產業鏈優勢,加快創新能力升級。支持發展“資本運營中心+創新中心”的合作模式。支持資本要素邊際生產力低的城市開展與香港、澳門、深圳等資本密集城市的合作,設立資本運營中心,開展并購、技術引進等增強創新能力的合作模式。
8、強化促進人才自由流動的制度保障
破除人才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部流動的障礙,在購房、教育、醫療、交通等方面,實施一體化策略。要強化科技人才服務,共建共享人力資源大數據平臺及多樣化人才交流平臺,出臺人性化的柔性人才政策,加速各方創新資源的自由流動和科技協同體系的建設。
9、積極融入全球科學體系
制定并實施綜合性科學技術方案,構建創新全周期支持機制。推動科學界與產業界合作,積極構建技術創新集群、研發-工程-生產聯盟、科學教育中心、世界級科學中心,如國際數學中心和國際級基因研究中心、國家技術計劃能力中心,并積極參與全球未來市場標準制定。建立大學技術轉讓的支撐體系,破除大學研究人員的初創企業和最終上市的政策障礙。發展需求激發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10、構建高價值專利培育體系
構建政府強有力的保障體系和構建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獎勵高價值專利培育企業。除了強化技術預見性以實現高水平創造,確保研發投入產業關鍵問題外,還須降低專利培育成本,包括培育高價值專利、撰寫高水平的專利申請文件等成本的補償制度。建立代理質量公開制度、代理質量監督制度、代理責任追究制度以及建立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
建設知識產權共享平臺。加快探索和推動知識產權大數據應用,建設知識產權共享平臺。出臺政策支持專利信息人才培育,為市場上需要專利信息的企業提供培訓,為企業培訓提供專利信息應用人才,緩解企業運營專利數據人才瓶頸。建設打擊侵權假冒的執法信息平臺。加強全國執法、檢察、司法等協作配合,促進規范高效辦案,完善粵港澳大灣區打擊侵權假冒的執法司法信息共享平臺。
11、發展非營利性機構 提供政策支持
探索慈善資金和信托基金的企業稅收減免政策,激勵更多的企業將資金投入供基礎研發的私營非營利機構、慈善組織和信托基金。制定非營利機構自身的稅收減免政策,以及捐贈人向獲得國稅局稅收減免認定的非營利機構捐款時,在一定金額范圍內所獲得的免稅、所得稅豁免、稅收抵扣、稅額遞延等稅收優惠政策。
12、建立區域性創新市場的法治優勢
在立法方面,推動深圳創新立法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推廣示范。深圳發揮在立法方面的優勢,近兩年發布了《深圳經濟特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等系列規范創新市場的法律法規。創新深圳創新立法的體制機制,加強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創新發展需求,以深圳市創新立法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
13、打造深港澳“珠江口金融中心圈”
依托深港澳打造“珠江口金融中心圈”,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建立金融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和金融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促進區域金融發展和防范區域金融風險的頂層機制。
制定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改革規劃,建設區域信用體系,推動跨境金融發展,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建立港交所、深交所、澳交所的聯通機制,形成科技創新企業資本市場融資的協同機制。積極推動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專業型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支持廣東省證券基金經營機構開展深港通、深澳通、債券通等相關業務。支持粵港澳保險機構協同為跨境出險的客戶提供查勘、救援、理賠等后續服務。促進廣東與港澳地區支付結算領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健全創新型金融體系,構建多元化、國際化、多層次、互補型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吸引國際知名會計、審計、資產評估、知識產權服務等金融服務機構集聚,建設以深圳、香港為主導的科技金融機構服務中心。
14、建立大灣區技術交易大數據系統
探索建立全國性技術大數據系統。將大數據系統對接國際、國內各大專利檢索、技術成果等技術平臺。形成數據驅動的評估體系。建設技術交易測算系統。鼓勵現有的技術交易平臺以技術成果交易價格數據庫為依托,匯集交易價格數據,以數據分析結果作為技術成果價值評估的定價參考依據。
利用大數據做好供需對接分析。探索建立技術市場數據中心,深度挖掘技術供需和配置關系,開展技術熱點、價格預測和技術流向等分析研究,探索建立技術交易信息增值服務模式。
15、建設大灣區網絡技術交易市場
運用“互聯網+”配合國家技術交易網絡平臺的構建,積極推動技術產權交易平臺的建設,全面提升技術創新相關要素的流通速度和資源配置效率。推進大灣區技術轉移一體化建設。以廣州、深圳為核心,廣泛鏈接省內已有的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創新驛站、區域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服務機構以及區域性、行業性技術轉移服務平臺,有效有序對接省內、國內乃至國際的科技資源。合理引導科技項目與市場需求對接,搭建新興產業技術產權交易平臺,提升重點行業和新興產業的新技術產權交易、流通效率。
對標美國的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英國的技術集團、德國的創新市場、日本的技術交易所以及韓國技術交易所,融科技、信息、人才、金融等服務于一體,為創新技術和企業提供從技術開發、認定到融資、項目開發等一系列的服務,以期達到科技成果轉化的高效、低成本與便捷性。
構建區域性創新市場,既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次新實踐,也是一次思想觀念的變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市場的規律中,尊重各類創新主體的“首創精神”,及時發現和總結各類主體先行先試好的做法和經驗,上升為正式制度,轉化為法律。建立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極具優越性和生命力的科技創新制度體系。
市場是殘酷的,競爭意味著有進入就有退出。競爭的創新市場將為創新型企業的繁衍生息提供土壤。
編輯:楊賡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