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發布
我國已逐漸摒棄自然資源耗能拉動發展的舊模式,開啟創新要素聚能驅動發展的新征程。各城市都開始注重發展質量和發展品質,整體上呈現出向“低生態投入高生態文明發展”狀態靠攏的趨勢——
近日,由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智庫主任韓傳峰教授、經濟與管理學院何芳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完成的《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2017—2018)——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發布。該評估結果顯示,我國已逐步摒棄自然資源耗能拉動發展的舊模式,開啟創新要素聚能驅動發展的新征程。
并非一份排行榜
2013年,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諸大建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出版了第一期《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采用團隊提出的“生態福利績效”和“城市發展”兩個半球的理論方法研究城市可持續發展,這一研究路徑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學術界同行的肯定。此次發布的第五期《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又有很大創新,不是將35座城市簡單地排名,而是通過二維坐標系統揭示每座城市真實準確的可持續發展狀態。這是本期《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最有價值和最值得關注之處。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把“城市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基于生態投入(資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方面指標)、生態文明發展(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指標)兩個指數,構建二軸—四區分析框架。韓傳峰說:“單純從某個指標,無論是生態投入指標還是生態文明發展指標看,是無法準確評估一座城市可持續發展狀態水平的。”
以“城市生態文明發展指數”為橫坐標軸,“城市生態投入指數”為縱坐標軸,研究團隊對來源權威、廣泛、公開的35座大中城市的各項數據展開實證研究,對各城市所處區域和可持續發展四區分類結果深入解讀,找到每座城市在持續7年研究中形成的演化軌跡并加以系統分類討論,綜合提出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進路徑。這是《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的評估邏輯。
四區評估分類模型為:I區,低生態投入低生態文明發展;II區,低生態投入高生態文明發展;III區,高生態投入高生態文明發展;IV區,高生態投入低生態文明發展。
給城市做“體檢報告”
以此“兩軸—四區”來描述和對標35座大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就能清晰看出每座城市相對于全國35座城市的平均水平,處在怎樣的位置,應該向何處發力。
青島、長沙、成都、鄭州、長春、南寧等城市處于“低生態投入高生態文明發展”狀態,這是可持續發展較為理想的狀態,應選擇S模式“優化”發展,追求更高發展品質,在控制城市生態投入、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效、采用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同時,提高生態文明發展水平,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優化,避免不進則退。
上海、深圳、杭州、貴陽、廣州、合肥、南京、呼和浩特、烏魯木齊、廈門、太原、銀川等城市處于“高生態投入高生態文明發展”狀態,應選擇B模式“提質”發展,即在保持生態文明發展水平的同時,降低生態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排放,實現生態投入減量化,通過經濟結構轉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生態環境友好的綠色經濟增長模式。
石家莊、哈爾濱、重慶、北京、濟南、大連、天津、福州、沈陽、西安、海口、蘭州等城市處于“低生態投入低生態文明發展”狀態,應選擇C模式“擴容”發展,即在生態投入不超過閾值前提下,通過提高生態效率來提升城市生態文明發展水平,保證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跑贏生態投入增長速度,逐步提高城市生態文明發展質量。
南昌、西寧、昆明、寧波、武漢等城市處于“高生態投入低生態文明發展”狀態,應選擇D模式“提質+擴容”發展,即減少生態投入和資源消耗,優化城市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同時要擴大發展規模,提升城市生態文明發展水平。
四種發展模式給出了35座城市各自的發展路徑。研究團隊希望“體檢報告”為這些城市帶來思考,針對具體結果,細化分析具體指標,深挖城市處于不同可持續發展狀態的深層次原因,找準是經濟結構不合理還是資源效率不足的痛點,確定如何改革創新方法和路徑,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走出發展新模式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顯示,中國地域遼闊,城市發展在區域間存在不平衡狀況,東部發達地區部分城市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廣大中西部城市仍處于工業化、現代化初級階段,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B模式和C模式在較長一段時期將同時存在。
評估實證結果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35座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軌跡雖都出現了波折,但呈現出競跑式發展特征,青島、長沙、成都、鄭州、長春已實現從“低生態投入低生態文明發展”狀態跨越式邁入“低生態投入高生態文明發展”狀態,說明只要目標科學、內容明確、制度合理、行動有力,城市可持續發展的C模式完全可以實現。
韓傳峰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逐漸摒棄自然資源消耗拉動發展的舊模式,開啟創新要素聚能驅動發展的新征程。各城市都開始注重發展質量和發展品質,都在往前進,整體上呈現出向“低生態投入高生態文明發展”狀態靠攏的趨勢。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C模式,要從新型產業化、新型城鎮化及新型現代化三個領域,以及經濟、技術、管理三個方面入手,實施可持續發展治理,努力實現生態文明發展與生態投入“脫鉤”。
“通過加快改革和創新,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韓傳峰說。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