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建濕地公園群“保衛黃河”
根據規劃,河南將在黃河沿線打造黃河濕地公園群,把黃河鄭州段建設成為黃河流域生態建設先行區。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按下快進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為國家戰略。”今年元旦,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的二○二○年新年賀詞,黃河再度成為關鍵詞之一。
近年來,河南黃河沿線生態環境逐漸改善,成為越來越多鳥類的家園。根據已出臺的《河南黃河濕地公園群概念規劃》《河南省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和正在征求意見階段的《鄭州黃河中央濕地公園概念性規劃(2019—2027年)》,河南將在黃河沿線打造黃河濕地公園群,把黃河鄭州段建設成為黃河流域生態建設先行區。
2027年河南濕地面積 將達1200萬畝,濕地公園覆蓋全省
濕地是重要的國土資源和自然資源,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在保持水土、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河南省不斷開展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濕地生態狀況明顯好轉,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白天鵝等珍稀鳥類逐漸增多。目前,全省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1處,類型包括河流濕地、湖泊濕地及人工濕地。自2008年河南第一處國家濕地公園鄭州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建立以來,全省共建立省級以上濕地公園48處,面積132.94萬畝。
但是,科技日報記者從河南省林業局了解到,河南現有濕地942萬畝,僅占國土面積的3.7%,低于全國水平;保護率47.8%,很多濕地明顯退化,水質受到污染,存在濕地不濕、濕地不凈、濕地不綠等現象,群眾也不能方便地親近濕地、走進濕地、享受濕地。為此,河南將以黃河濕地公園群建設為引領,在全省范圍內積極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引水增濕、生態補水,穩定和擴大濕地面積;開展污染和有害生物防控,修復受損濕地,恢復水生植物,改善濕地生態質量,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功能。
早在2018年,河南省政府印發的《河南省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就勾畫了濕地保護的“十年路線圖”:到2022年,濕地面積增加到1000萬畝,濕地保護率達到50%;到2027年,濕地面積達到1200萬畝,濕地保護率穩定在50%以上。具體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依托黃河干流建設可淹沒型濕地,依托引黃調蓄工程建設人工湖泊濕地,形成沿黃河濕地和引黃湖泊濕地相結合的濕地公園群,重點建設具有全省核心影響力的鄭州黃河中央濕地公園,形成全省濕地的龍頭。
二是依托重要河流、大型水利樞紐建設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大型重要濕地和濕地公園,如丹江口庫區、宿鴨湖、白龜湖、出山店水庫等,形成全省濕地的骨干。
三是加強面上濕地及濕地公園建設和修復,每個縣至少建設1個省級以上濕地公園或濕地自然保護區,實現濕地公園全省縣(市、區)全覆蓋。去年,已在新鄭、洛寧、郟縣、上蔡等地新批建14個省級濕地公園試點單位。
河南黃河濕地公園群 包括20個公園、680公里旅游步道
根據2019年3月河南省林業局編制完成的《河南黃河濕地公園群概念規劃》,公園群范圍包括河南境內黃河干流的河流、灘涂及少量背河洼地,西至豫陜省界,東至豫魯省界,河道長711公里,總面積2920平方公里,涉及新鄉、三門峽、鄭州、濮陽等8個省轄市的靈寶、陜州、湖濱、澠池、新安、孟津、吉利、濟源、孟州、封丘、長垣、鞏義、滎陽、惠濟、金水、中牟、龍亭、祥符、蘭考、惠濟、武陟、原陽、濮陽縣、范縣、臺前25個縣(市、區)。
根據規劃,河南將在未來10年新建18個濕地公園,總面積114萬畝。使規劃區內濕地公園總數由2個增加到20個,總面積提高到119萬畝。其中,國家濕地公園由1個增加到8個,面積由2萬畝提高到74萬畝。
黃河沿線兩側,將新建30條生態游步道和30個生態驛站,步道總長680公里。建成中原地區獨具特色的生態長廊、文化長廊和休閑長廊,為黃河沿岸群眾出行提供環境優美的休憩場所。其中,鄭州市將規劃4條游步道,長度112公里,內設4個生態驛站。
在黃河沿線濕地建設和保護方面,將加快濕地的修復與建設。依托黃河干流建設可淹沒型濕地,依托引黃調蓄工程建設人工湖泊濕地,形成沿黃河濕地和引黃湖泊濕地相結合的濕地公園群,重點建設具有全省核心影響力的鄭州黃河中央濕地公園,形成全省濕地的龍頭。
鄭州黃河中央濕地公園 將重點打造四個景區
目前正在征求意見的《鄭州黃河中央濕地公園概念性規劃(2019—2027年)》顯示,鄭州黃河中央濕地公園東西長131.18公里,南北寬20.15公里,總面積243.3平方公里,涉及鞏義市、滎陽市、惠濟區、金水區、鄭東新區和中牟縣6個縣(市、區)。
此前出臺的《鄭州市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實施案(2018—2022年)》也提出,鄭州國土綠化總體布局是“一核一區三屏四帶多廊道”。其中“一核”是指鄭州大都市生態區,而中華生物園和鄭州黃河中央濕地公園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鄭州中央濕地公園重點包括滎陽黃河濕地生態體驗區、中牟鳥類棲息地濕地保護區、鞏義河洛文化濕地公園、花園口歷史文化展示區等14個項目建設。根據定位,鄭州黃河中央濕地公園將成為鄭州大都市區生態安全屏障,通過生態補水、退耕還濕(林、草)、封灘育草、鳥類棲息地保護、濕地污染治理等工程,科學修復退化濕地,構建生態系統穩定、功能突出、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黃河濕地生態帶。
為便于保護管理,將公園分為鞏義、滎陽、鄭州北郊和中牟4個景區。結合各區自然資源、文化旅游資源特點,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宣教和生態旅游。
鞏義景區地處河洛匯流區,相傳是河出圖、洛出書、伏羲畫八卦的地方,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規劃完善生態旅游設施,宣傳濕地知識和河洛文化,發展灘區生態觀光農業,開展休閑旅游。
滎陽景區和鄭州市北郊景區,將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滎陽段濕地生態體驗區位于廣武鎮黃河灘區,總面積1.35萬畝。項目建設以生態保護為主,通過濕地修復,增加生物多樣性,擬建生態保育區、科普宣教區、生態旅游區、生態體驗區、生態農業區五個板塊。鄭東新區黃河濕地恢復工程,將對鄭州黃河濕地鄭東新區退化、弱化濕地進行恢復保育。
中牟鳥類棲息地保護區是大鴇的主要越冬地,規劃以保護濕地原生態及鳥類棲息地為主,少量發展濕地生態觀光農業。中牟段鳥類棲息地保護區位于狼城崗鎮,總面積1.17萬畝。將建設大門、棧道、水系、隔離溝等,通過濕地修復,增強科研監測能力,打造集候鳥保護、科研監測、科普宣教于一體的鳥類棲息地保護示范區。
去年2月11日,春節后上班第一天,鄭州市召開生態建設動員大會,統籌推進“森林、濕地、城市、流域、農田”五大生態系統。目前,滎陽段和中牟段已先期啟動示范建設。到2022年,建成新鄭十七里河濕地公園、新密溱水河濕地公園、中牟雁鳴湖萬畝濕地公園、登封潁河-白沙水庫濕地公園。
鄭州市長王新偉表示,鄭州市將突出沿黃地區生態特色,保護好黃河自然河勢,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大力推進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努力實現防洪安全和生態建設的有機融合,把黃河鄭州段建設成為黃河流域生態建設先行區,使鄭州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編輯:韓啟航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