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張利:北京冬奧會規劃設計中的“主動式健康”理念
備受矚目的2020國際人居環境與未來城市大會暨第十屆園冶高峰論壇于7月4日在云端隆重開幕。持續一周的大會將陸續邀請眾多國內外知名專家研討交流。其中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張利在7月4日發表題為《Two Slopes, Two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的主旨報告,通過2022年冬奧會北京賽區場館的規劃設計案例,闡述了“主動式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一.北京冬奧會的規劃設計理念
1.面向山區的發展機遇輻射
從歷史上看,滑雪產業是北半球工業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中產階級的城市化生活方式達到一定飽和度后出現的產業類型,是本已集聚的城市化資源向山區進行良性的反向流動奇跡,冬奧會這類大型國際賽事的舉辦,往往是對這種反向資源流動的強力推動。
回顧冬奧會歷史,一個區域型(甚至是國際型)城市對其附近的一個滑雪勝地(多以山地小鎮為主)沿自然山谷走向進行的資源輻射關系是屢見不鮮的:1964年的因斯布魯克與阿扎默里卒姆(Axamer Lizum),1998年的長野和白馬(Hakuba),2002年的鹽湖城與鹿谷(Deer Valley),2006年的都靈與賽斯特里埃爾(Sestriere),2010年的溫哥華和惠斯勒(Whistler),2018年的江陵(Gangneung)與平昌(Peyongchang)等,北京延慶和張家口也是這樣的關系。
關于冬季運動最早是在人類學家的書中發現的,18世紀時,古西伯利亞人的滑雪運動被人類學看作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到19世紀末,滑雪主要用于北歐挪威的軍隊防護。真正用于競賽是在20世紀的1901年,第一次出現北歐國家的運動會,隨后滑雪逐漸進入中產階級的視野中。
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多半集中在北半球的一定維度范圍之內,除了氣候的適應性以外,經濟的逐漸繁榮,中產階級的逐漸壯大,也是滑雪產業可以在這些地方逐漸存在的原因。
北京已經是一個工業化發達、經濟繁榮的世界性城市,而延慶相對來說還是一個山區的發展狀態,張家口更是如此,所以說2022冬奧會的規劃建設是向山區的輻射。
2.與20+20議程的契合
奧運會曾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的時候遭受過質疑,人們質疑巨大的體育盛會對經濟和人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到底有什么貢獻。托馬斯·巴赫(Thomas Bach)擔任奧委會主席以后,最重要的一個事情就是推行《2020議程》,共提出40條倡議,前20條涉及奧林匹克運動與全球社會的界面。
北京冬奧會與其中的第4條(全面提升奧運會各方面的可持續性)、第5條(全面提升奧林匹克運動日常工作的可持續性)、第20條(尋找戰略性的伙伴)、第23條(與社區營造結合)、第26條(深入融合體育與文化)明確相關,均與在建筑與城市領域所提倡的地域經濟與文化可持續性原則不謀而合。
3.與主動式健康理念的契合
主動的運動一直是健康存在的一種方式,身體的自由和愉悅在強調機械化、功能化的城市里逐漸被約束。
在城市發展的歷史中,人類的健康經歷了3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一直延續到工業化的初期,這個階段關注水資源為主;第二個階段是工業化時期關注健康;第三個階段是通過主動增加機體的免疫力,實現主動式的健康。
第一階段的關鍵介質是水,一般評價當時城市發展文明演進的方式就下水道系統,這意味著防疫能力的增加。中世紀開始關注對寄生蟲和疾病的防治。19世紀的大霍亂對現在很多規劃的指標產生很重要的影響,所以說過去多為一種被動式的健康。
工業化以后的第二個階段是醫療系統,甚至以醫療為產業中心的整體城市和大的區域的形成,這依然是被動式的,但卻是現在生活中理解的生活質量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個就是增加免疫力的主動式運動。現在不僅在健身房可以看到人們在運動,在辦公室也可以看到人積極的運動。
夏季山區運動和冬季運動都是一種很重要的運動方式,中國的中產階級,特別是華北地區的中產階級已經有了這樣的生活方式,現在也可以看到從南方坐飛機和高鐵來到崇禮滑雪的人也越來越多。
二.冬奧會部分場館設計案例
從冬奧會整個布局來講,三個賽區體現了可持續性的考慮,每個賽區有不同的特點。
北京賽區的一個特點是資源的再利用和體現青年群體活力。希望年輕人從電子游戲和手機屏幕抽離開,回到戶外和一些體育活動上。
北京賽區場館的布局除了新增兩個場館,其他都是舊場館的再利用。包括在奧林匹克公園里對2008年場館的創造性再利用,鳥巢可以用作開閉幕式,水立方將變身為冰立方用作冰壺比賽的場館。
50年代蓋起來的老首都體育館,在歷經半個多世紀后還能在北京的體育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未來將作為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的比賽場館。五棵松體育館作為2008年奧運會年唯一一個民營企業建設的體育館,在2022年將作為冰球比賽場館使用。
首鋼是工業遺產,對它的規劃建設是希望可以起到對于青年群體的激發和對于資源的再利用,2022年將作為單板大跳臺的比賽場館。單板大跳臺項目是一個年輕的冬奧項目,2018年才進入冬奧會比賽項目。作為一項極限運動,它的群體和觀眾都是年輕人,觀看比賽的方式就像是一場戶外的音樂會。
除了在慕尼黑有一個用于研發這項運動競賽曲線的跳臺,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永久性的單板大跳臺。借2022北京冬奧會之際,這里將會有一個永久性跳臺,為的是將工業遺址具備成為一個城市。
永久跳臺的設計想法來自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飄帶,既具有中國元素,又保持與原環境的協調,不破壞整體美感,設計上不會對太突兀。競賽之后,可繼續用作體育休閑和產業開發。
希望這個單板大跳臺的項目可以成為北京西部一個新的天際線,成為城市新的一部分并得到市民的認可。期待著它在2022年奧運會以后的表現,期待著它有一個良好的可持續性表現。在朱文一、吳晨、薄宏濤、朱育帆、戈建等老師的多年努力下,首鋼園區已經是北京城市更新的一張名片。
北京賽區的規劃主題是再利用,而張家口賽區的規劃主題是利用基礎設施把現在已有資源做提升和整合,打造成為一個可以和國際競爭的冰雪目的地,帶動人文社會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曾評價崇禮:崇禮就是崇禮。“不要過度開發”這個理念和定位就是此次賽區規劃設計的方向性。規劃上用基礎設計推動已有的點連成面,利用場館本身做整體提升。
張家口賽區的核心部分位于張家口市崇禮區馬丈子溝的太子城區域,太子城區域近期發掘出12世紀的金代遺址。太子城組團在文物部門的支持下,突出對金代遺址的活化利用,實現奧運村國際區與遺址公園的有機結合,這在歷史上實屬首次。
其中古楊樹組團全部為新建場館。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利用跳臺滑雪的特殊剖面輪廓結合出發區的頂峰俱樂部與結束區的體育場創造出“雪如意”的形象,是張家口賽區的主要形象場館。
云頂組團位于現狀云頂滑雪場內,重在利用現狀的雪場,場館除賽道外以臨時設施為主。競賽區內結合地形與比賽要求,規劃三個結束區,包含6條賽道。
作為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帶動,張家口賽區在場館之外還規劃了一個以開發用地為主的冰雪小鎮,位于賽區太子城組團南側,為賽區成為會后的國際冰雪目的地提供保障。太子城冰雪小鎮的建筑設計在中國建筑學會的主持下,集聚了李興鋼、梅洪元、邵韋平、汪孝安、趙元超、沈迪等諸多老師的作品。太子城遺址的保護及利用由呂舟老師團隊和莊惟敏老師團隊完成。
總的來說,2022年與2008年相比,2008年更關注城市和競技運動會本身,而2022年關注的是建設和場館的可持續性發展,更關注賽后利用。如果說2008年夏季奧運會是形成一個個有記憶性的場館,那么2022年則是形成一片可持續性的區域。希望規劃設計中運用的這些理念將來可以被現實驗證。
編輯:張倓思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