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QI聯合創始人王?。弘s談“自然與建筑的關系”
2020國際人居環境與未來城市大會暨第十屆園冶高峰論壇于7月11日圓滿落幕。其中,在7月11日的國際青年建筑師論壇上,王和祁(北京)建筑景觀設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WAQI)聯合創始人王俊受邀與會。以多年的設計師角度發表《雜談“自然與建筑的關系”》的演講,為大家解讀自然與建筑的別樣關系。
▎什么是建筑?
當開始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以前討論一個房子,能聯想到什么?面積,用途,價值等等。拋開了房子內在固有屬性的觀點,延伸想法:發現房子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它的意識、邊界擴大了,它與自然存在一種千絲萬縷的關系。或許應該重新發問一下什么是房子,什么是建筑。
回顧人類的歷史發現可以追溯到人類的居住起源與洞穴。從世界上各式的壁畫都能找尋到人類的足跡,除此之外,人類還擅用木的工具進行鉆木取火。在自然界,兔子也通過打洞制作自己的安全窩;啄木鳥也通過打洞的行為獲取食物;還有不同的鳥類通過打洞的行為打造自己想要的窩;甚至蜜蜂,通過打洞儲存食物以及制造自己的庇護所。
就好像在海邊撿到的石頭一樣,沒人追問巖石里的洞是怎么來的,但是放大去看,你會發現里面有很多細小的螺,這些小洞可能是通過唾液等“制作自己的窩”。這些小洞穴是這些螺的庇護所,隨著它們的成長而慢慢變大,保護生息。珊瑚也是這樣子,俯瞰珊瑚的時候,非常像城市的鳥瞰圖,規矩又整齊的布局,就像一個生命系統。以珊瑚為例,來講一下什么是生命。
生命都是居住在“洞穴”里面,生命在洞口獲取能量與食物,我將這樣子的一個系統稱之為“我不要死我要活”的系統。這種結構不僅僅出現在珊瑚上,在自然界的很多地方都存在,人類的居住環境也是這樣。
洞穴,就像是一個生命的蓄陽體,有洞穴的地方郁郁蔥蔥。在這個結構里,海水漫上來的時候,周圍高出來的地方能夠保護內里的物質不會流失,也儲存能量食物,生物在里面獲取能量,就像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細胞。中國有一些建筑,事實上蘊含著同樣的道理,比如陜西埋在地下的房子。
▲生命的蓄陽體
▎什么是共生與自然?
共生是一種連續性的東西,這種東西很難用一兩句說清楚,就把這種含糊不清的聯系以共生這個詞代替。共——我和你之間有一些東西是相同的;生——代表一個動態成長的過程。就像藤蔓一樣,彼此纏繞不分地成長,是無法剝離的。第三個詞,就是自然。
自然也許是設計行業內方案里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已經泛濫了,大家可能都聽膩了。但事實上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自然,什么是自然?大家往往表述的是一個漂亮的畫面:有森林、有美麗的花朵圍繞,有小溪或者湖泊。暫且不說這是對還是不對,但對于自然來說并不是表象所呈現出來的這么簡單。
深究就會發現,以往人對自然的理解和現在不一樣,或者說現在的自然所包含的意義更廣,并不那么狹隘。常聽到一句話叫“道法自然”,難道這里的自然指的是山水綠化嗎?
這里的自然呈現出一個最為核心的概念。自,自己,本體;然,就這樣。就是物體呈現出來最本源的展現,或者說是自然而然。社會和人是在動態中逐漸形成的,不以某個人體的意志決定,換句話說,人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產物。
▲人所處的環境就是地球和人之間的介質
當人的身體與周圍的環境聯系在一起,呼吸、水、食物、生活等就像無形的網與地球相連接。人類就像是地球的一個小細胞,身體就像是一個房子,里面居住了人的欲望,即生存所需要的東西。整體來看,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那設計一個漂亮的自然,就是自然嗎?在房子內部設計一個景觀綠墻,房子就變得生態了嗎?顯然不是,想要變得生態,是需要人精心呵護和養的。自然有自己的系統,自然是自然而然的狀態。
反觀城市,比如上海,就像是在綠色大地上挖了一個坑,廣州也是,顏色最深的地方是人類居住的地方,周圍是綠色的植物森林,北京亦是如此。建筑是灰色的鋼筋混凝土的形態,從衛星圖上看,就像是綠色大地被啃了一樣,自然與建筑的共生就不是一個比較對等的地位,自然滋養著人類。人類更需要反思的是:人類是否已經向自然索取得太多?人類能為自然做些什么?能給周圍的環境反饋什么?如何讓自然的植被得以恢復?立足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地去談共生。
▲上海、廣州、北京的衛星圖
▎如何處理自然與建筑的關系?
通過WAQI設計的案例,分析如何處理自然與建筑的關系。首先是大涼山的村落改造。很多村落改造都是一刀切,將城市房子慣用的形態直接移入村落,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設計,這種設計沒有真正融入當地的生活、文化和信仰。
彝族有一個特點是對火的崇拜,傳統的彝族家庭里面都會有火塘,火塘是一個人與人交流的地方。其次,彝族的房子都是夯土結構,四面都是墻,而且沒有窗,只有一個門提供出入需求。
在不改變當前生活狀況的前提下,只對生活狀況進行優化。在規劃設計上不是按照區域劃分,而是按照當地村民的生活軌跡進行規劃設計。這樣一個新的規劃設計系統,貼近了當地村民的生活習慣,也縮短了村民間的距離,形成一個動態合理的系統,既保留彝族文化,又對當前的居住情況進行提高。
展廳更是融合當地的材料,將自然光、植物引進室內,使建筑更加節能生態。
河道的改造方面,讓水泥河道通過自然凈化變得柔軟起來。比如安居小區的規劃設計,就考慮綠地能否直接連接家庭,自然光能否進入地下。
探究自然與建筑的共生,實際上是尋求一種答案,希望設計方案能夠自然,希望做的一切能夠獲得幸福、快樂,可以活的更好一些。但也應該反過來想一想,假如你只是地球上的一棵小樹苗,你應該是獲得自然的幫助呢?還是反過來幫助自然呢?你選擇哪一個?
▎將思維從“索取自然”轉換為“反饋自然”
自然與建筑的關系,是一個交互的關系。生態自然不是將綠植引進建筑這么簡單,生態自然應當是有交流的,有自己的循環系統,比交互關系更深的是共生關系。
就如設計師所說的,將思維從“索取自然”轉換為“反饋自然”,才能開始談自然與建筑共生的關系,才能真正讓自然幫助設計,讓設計反饋自然。
編輯:張倓思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