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COM亞洲區副總裁徐業勤:從人文主義看城市永續發展
7月4-11日,2020國際人居環境與未來城市大會暨第十屆園冶高峰論壇在云端成功舉辦。在7月10日下午的 “城市設計與城市更新國際論壇” 上,AECOM亞洲區建筑暨人居環境副總裁徐業勤發表題為《從人文主義看城市永續發展》的精彩演講,指出了近幾十年城市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通過梳理新加坡的可持續城市規劃及建設之路,并介紹一些公共住宅、智慧城市規劃設計案例,以期為中國的城市規劃設計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城市化的困境與可持續發展
城市困境(圖片來源: Urban Design Collective)
聯合國2020預測,到了2050年,全球將有近70%人口住在城市。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城市化促進了國家及地區的進步,但是在城市快速發展、人口快速增長的城市化過程中,多方面的城市問題顯著的暴露出來,這些問題不僅僅只是體現在環境破壞等顯而易見的層面, 更深刻的影響及破壞社會、經濟層面,包括千城一面,城市符號化,城市空洞化,社會公平性,過度城市化等等。吾人急需從發展模式、方法上尋求更可持續的路徑。
城市困境(圖片來源: 作者整理)
“可持續發展”概念源于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提出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在報告中,可持續發展被定義為“在保護環境的條件下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 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更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發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第11條內容關注可持續城市與社區,并將其定義為 “致力于建設包容、安全、有風險抵御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及人類住區” ,可持續發展城市的觀念逐漸成為世界共識。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圖片來源: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報告)
2016年,中國政府積極響應聯合國的可持續號召,以 “共同努力改造我們的世界” 為主題,作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先后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并明確提出:在 “十三五” 期間,創建10個左右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對國內其他地區可持續發展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對外為其他國家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中國經驗。在中國持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規范及指標體系,以支撐中國可持續城市發展的建設,例如:《中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國可持續發展科技綱要》,《中國可低碳城市標準體系》,《中國國家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標準》,《中國智慧城市評價模型和基礎評價指標體系》等。隨著中國城市建設技術與理念的不斷發展,可持續城市發展逐漸體現出“發展實施基礎化,發展標準數字化,發展策略智慧化”三大趨勢,指導未來在可持續發展城市實踐中的方向。
“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歷程以1960年代卡爾森女士出版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 Rachel Carson, 1962》的出版為導火索,歷經1970年代的社會運動和全球能源危機,及1980年代 “綠色運動” 發展歷程,至今已走過50余年。從其發展歷史來看,環境、社會和經濟一直是三個可持續發展中,最重要的推動支柱。但是由于不同國家的發展條件有所不同,多年來,環境、社會和經濟這三個維度的實施的偏重,短期及長期的成長需求及環境控制的平衡,乃至于未來科技發展及資源的運用等等課題,一直是“可持續發展“的探索中的重要議題。吾人如何在可持續發展的這個全球性目標之下,從國情出發,走出實際的、多樣性、多模式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今日將更具有意義。
可持續城市發展的新加坡經驗
19650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新加坡共和國。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新加坡逐漸從一個破敗小城成為世界領先的花園城市,到如今,新加坡已成為一個高密度高發展的宜居城市。在后文中,我們將結合案例,討論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及結合智慧城市及永續規劃發展的未來城市等二個重要并具特色的城市規劃建設經驗。
新加坡城市景觀 (圖片來源: https://www.hyatt.com/zh-CN/hotel/singapore/grand-hyatt-singapore/sinrs)
新加坡的城市建設中,最具特色、也最成功的表現之一就是公共住房政策。在新加坡堅持公屋主導的政策下,現在新加坡約有81%的人口居住在23個新鎮的政府組屋中,其中超過90%的居民擁有自己的房屋。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的成就,不僅僅是單面向的解決了從獨立初的房荒到現今的“居者有其屋“的問題,在發展進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從居住單元到社區到城市建設間的系統性,結構性的解決方式,及始終環繞這”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思維。
新加坡公共住宅計劃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管理、規劃、建設、運營等四個方面:
與政府務實管理相結合:新加坡嚴格控制土地資源,國有為主,無土地財政,從長遠戰略進行土地儲備,為組屋建設提供土地、資金保障。由政府主導組屋建設,建立一個專注于建設可負擔公共住房的政府機構即 “建屋發展局” 具體實施,實行良性循環的公積金制度和住房公積金保障制度,從運營面、投資面及規劃面制定完整的住宅發展規劃。
與城市發展相結合:政府提出 “居者有其屋” 國策,執行一以貫之的總體規劃,保證政策的穩定性,建屋發展局并依據總體規劃,因地制宜, 精心設計與管理, 科學制定高密度宜居的新鎮及組屋,從解決 “房荒” 到形成結構完善的 “新鎮模型” 。
與社會民生穩定相結合:實行住房公積金保障制度,住房金融體系以強制儲蓄型的中央公積金為主、輔以商業貸款。完善住房法律體系,嚴格限制炒賣組屋;采取多層次住房供給與流轉,組屋供給為主,私宅交易為輔。采用公有住宅合理配售政策,制定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購屋準入政策,制定嚴謹的組屋購買程序,以各種形式向國民提供大量的住房補貼。
與精細化運營相結合:以新鎮及社區為單位,進行精細化運營與管理,充分考慮建筑布局,以及與周邊環境融合,配備分級的、完善的社區服務設施。
“社區“一直是新加坡發展公共住宅政策最重要的核心。社區除了作為城市規劃組織的基礎單元,在各個服務配套的設定及整體聯系關系外,針對人口結構的轉變及對于生活服務的需求,更在不同的階段有了不同的重點與提升,以確保與時俱進。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說明:
●面向未來的老齡化社區典范——海軍部甘榜
新加坡是一個老齡化比較嚴重的社會,海軍部甘榜(kampung Admiralty)就是一個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的社區,在社區規劃當中,設計者采用大量的垂直綠化來塑造社區自然優美的環境,內部設有社區醫院、老年活動中心、托兒所,形成多代共享的社區環境,并形成老年人與社會交往的重要空間媒介。
海軍部甘榜實景圖 (圖片來源:http://www.skyscrapercenter.com/building/kampung-admiralty/34509)
●新一代鄰里中心——新加坡榜鵝新鎮綠洲臺
作為新加坡第一個內設綜合診所和托兒所的鄰里中心,以TOD理念發展,綠洲臺鄰里中心直接連接綠洲輕軌站。 設計者按照五層空間,七位一體,在非常小的土地上布局多層綠植花園社區廣場、教育設施、醫療中心、商業布局等,打造了一個環境優美,社會交往豐富,設施齊全的新一代鄰里中心,真正實現了人們對未來綠色生活的向往。
榜鵝新鎮綠洲臺實景圖 (圖片來源:https://www.8world.com/news/singapore/article/oasis-terraces-524016)
●新一代合心生態生活中心綜合體——新加坡淡濱尼天地
淡濱尼鄰里中心結合不同功能優勢、創造新型城市核心節點的合心生態(Hub Ecology)發展模式,將大型公共體育設施有效地結合到社區中心里。與公共綠地結合并形成更有活力的城市街景。主要包含三個特色:1運營特色主題:豐富的運動項目,滿足不同人群的運動需求, 社區商業+體育具有天然的情感鏈接優勢。2 場地連接:鄰里中心結合場地現有淡濱尼體育場和室內體育館所在地段, 把各種設施集中在一起,不但便利居民,也能充分利用空間進行發展。3客群連接:通過不同的客群定位滿足不同職業與階層的運動健康需求,并通過各種主題活動增強社區活力。
淡濱尼天地實景圖 (圖片來源:https://worldarchitecture.org/architecture-projects/hczcm/our_tampines_hub-project-pages.html)
新加坡智慧城市及持續發展規劃 & AECOM實踐經驗
除了公共住宅政策,智慧城市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一直貫穿于新加坡整體概念規劃、交通規劃建設、與交通規劃緊密結合的土地利用規劃建設、花園城市規劃建設、居者有其屋計劃、水系統規劃建設、廢物處理利用規劃、能源利用規劃,乃至產業規劃發展等方方面面。從采取軟硬結合的基礎設施出發,建立可持續發展城市存在的底線、城市成長的基礎、城市發展的目標、城市長久的保障。 AECOM也有幸參與了大量的項目,我們從項目 “生命周期” 的角度建立政策評估及提升機制, 建立未來環境及建設控制基礎KPI,從城市情境模擬的角度,建立替選方案的績效評估機制。并從成長及發展建立戰略分期計劃,聚焦實施細節,數字化和基礎設施支持實行。以下簡要的分享我們的一些經驗:
●低碳未來——新加坡濱海灣可持續發展框架和總體規劃和城市設計
本項目是新加坡中央商務區核心的濱海灣(360公頃)和南部海濱(120公頃)的重要規劃項目。在項目中,全面運用AECOM的SSIM™(可持續城市系統集成模型)評估可持續發展績效和量化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并提出戰略和設計解決方案。本項目的成果主導了新加坡核心區城市肌理的轉型,在城市設計、城市微氣候、景觀、水管理和可持續交通提供創新性的設計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https://fintechnews.sg/
●低碳人居——新加坡登加新鎮規劃設計
本項目位于新加坡西部的730公頃未開發的森林區,占新加坡國土面積的1%、新加坡總綠化面積的4%。本項目突出結合藍色/綠色/灰色基礎設施,形成未來發展的重要空間骨干。 這個整合性的生態系統不僅強化了本區敏感的生態體系之外,結合TOD及慢行交通,更強調了未來社區健康/生活及社交的重要特色。
圖片來源:AECOM
●產業轉型——新加坡裕廊創新區
傳統產業區的轉型及優化是所有城市發展必然會面臨的課題。 本項目從打造新型的 “產業社區”的角度出發,結合垂直型的功能混合分區,提高整體用地的使用效率;并結合了自動化貨物運輸、即插即用基礎設施和無人駕駛交通以創造步行綠色環境等策略,創造一個集制造、工作、生活、游憩、學習和創造為一體的發展典范。
圖片來源:https://www.todayonline.com/singapore/peek-tengah-next-new-hdb-town-size-bishan
●智慧住區——新加坡HDB智慧人居項目
HDB智慧人居項目除了著眼于新加坡HDB的大型新鎮社區發展之外,現有的公共住宅社區的改造及提升也是新加坡發展智慧人居項目的重點。本項目中我們從社區居民的一天生活出發,利用情境建立居民與社區智慧服務體系的需求互動關系,并結合居民參與及訪談互動,建立了未來針對棕地型公共住宅優化提升的機制頂層架構及實施路徑。
圖片來源:https://www.homeguide.com.sg/hdb-flats-in-singapore-retain-value-even-when-their-owner-ages/
WHAT’S NEXT? 建立以人為本的城市思維及核心價值
被稱為 “新加坡規劃之父”的劉太格先生曾說,好的規劃師必須要具備科學家的腦, 藝術家的眼及人本主義的心等三個要件。 從人本主義出發的城市價值是新加坡規劃成功的關鍵,更動態的,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規劃價值,結合理性的評估機制及路線圖式的規劃思維,體現在新加坡城市規劃建設的方方面面,更呼應了永續發展所結誅的“在保護環境的條件下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的精神。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歷了令全球驚嘆的城市發展建設速度。在政策導向, 功能導向及基礎建設導向, 指標導向的 “構框搭架”,快速發展的條件下, 中國的城市面貌及城市化的速度有目共睹。近年來,中國由于在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環境,及社會經濟結構的種種挑戰及反思,城市規劃建設的思維也開始調整及改變。除了包括城市規劃政策方向及法規的調整等舉措外,“人民的城市”更成為中國城市規劃新發展階段的主流價值。 雖然“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并不是今日才被提出,如何建立以“價值導向”為主的城市藍海戰略,更成為未來城市建設中亟需思考的問題。從高速成長到永續發展,從城市建設到環境營造,從注重GDP到幸福指數,從城市治理到鼓勵市民參與,將會是我們建立“以人為本”發展的人民城市的精神向度。
城市因夢想而偉大。未來的城市應該是一個有溫度、有心跳的記憶之城;結合城市運營及城市治理建立頂層架構的共贏之城;建立以平臺搭建,結合公共領域建設為骨架的開放之城;打造適應未來變遷的高韌性城市生態系統及基礎設施的韌性之城;建立多層次、高效、無縫的多元公共鏈接系統的鏈接之城以及高效的、高品質的、可持續的永續之城。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