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首個“水稻公園”雛形初現
新年伊始,武漢市紫薇田園綜合體的生態稻田里,已播撒了紫云英的種子。春回大地,稻田將化身一片花海。進入四月后,落花化作塵泥,植株腐解,成為水稻生長的絕佳綠肥。
春賞花、秋收谷,吸引城里人來體驗農耕文化,集合生態稻田種養、旅游研學科普等功能,華中地區首個“水稻公園”已雛形初現。通過“公司+村+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武漢紫薇文旅集團將散亂的近3000畝土地統一流轉、統一規劃、統一打造、統一運營,整治田埂、溝渠、灘涂,可耕作面積提升約20%,將撂荒耕地建成高標準的生態稻田。
紫薇田園綜合體所在的長江新區倉埠街,毗鄰武湖水系,生態優良、水質良好、水源充足。紫薇生態稻田“小田變大田”后,引入優質水稻品種,采用“稻魚蝦鴨”共生互利的農業生態復合種養新模式,實現綜合增收50%以上。同時,武漢紫薇文旅集團聯合汪坡村村集體,建立了現代化水稻烘干倉儲加工中心,打造“武湖”大米品牌,年產量超200萬斤,有效提升了本地農產品附加值。
生態稻田只是紫薇田園綜合體其中的一塊“拼圖”。2021年7月,紫薇田園綜合體被批準為國家級建設試點,成為湖北省唯一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
1月7日,記者在紫薇都市田園景區里看到,一排排用紫薇花枝干編制而成的百家姓景觀,既創意獨特,又兼具文化內涵。在“半日農夫”“我是小木匠”“小小漁夫”等研學課堂,孩子們可以割稻谷、學手工、抓活魚;花朝海棠文化藝術節、開犁節、農民豐收節等特色農旅活動,一年四季輪番上演,吸引了不少武漢及周邊城市游客休閑體驗。高峰期,一天有近五千名學生來研學游玩。
企業發展勁頭更足,村民的“錢袋子”更鼓。武漢紫薇文旅集團創始人袁惠文介紹,在紫薇田園綜合體建設過程中,項目區域內的7個行政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350多戶農民自愿入股,統一經營管理,盤活閑置土地,同時還成立了勞務合作社、機械合作社,農民每畝土地的年純收入增加400余元,村集體年收入增加22萬元。
家門口有了“搖錢樹”,許多村民也選擇就地打工。村民袁大雙此前靠種地為生,如今他成了紫薇都市田園后勤保障部工人,負責景區樹木修剪、維護,不僅有工資收入,還能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年純收入增加了2萬元。據統計,紫薇都市田園每年提供就業崗位600余個,帶動周邊農戶共同富裕。
“一產做靚,二產做強,三產做大,打造‘三產’融合新樣板。”袁惠文表示,將繼續探索“稻田+”產業模式,擬成立紫云英產業研究院,結合現代人的健康需求,打造低脂低糖的“武湖”生態功能性良米系列,推進“農業+旅游研學”深度融合,計劃引進氣霧栽培技術立體化種植番茄,打造數字化智能化農業園區和植物工廠。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今年北京園博園將打造微度假首選地
今年,北京園博園2025年京彩新春彩燈嘉年華將橫跨小年、春節、元宵節。春節后,北京園博園將以點亮鷹山夜景、扮靚錦繡豐華為重點區域,系統推動北京園博園轉型升級【詳細】
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推進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自2021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被列入“十四五”規劃以來【詳細】
承載豐富文化價值 如何保護和展示海洋工業遺產?
海洋,既是孕育了無數生命奇跡的搖籃,也是人類探索與創造的舞臺。它時刻激勵我們關注未來,喚起人類對未知的渴望。近年來,能源革命推動了海上風電等新興工業領域的興起,其中也將出現值得紀念、闡釋和保護的工業遺產【詳細】
喜迎新春 濟南園林花市暨2025年宵花節盛大開幕
以“花漾齊魯·喜迎新春”為主題,通過“以花為媒,以節促銷”模式,串聯美麗經濟與市民節日生活,搭建供需合作平臺,引導花卉消費,點燃2025年“濟南園林花市”引爆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