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城市理論分析與城市實踐研討會在成都舉辦
2月23日,記者從成都市社科聯(院)獲悉,一場匯聚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重慶社會科學院及多所高校專家學者的盛會——公園城市理論分析與城市實踐研討會,日前在成都舉行。此次研討會旨在深入探討公園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創新,共同擘畫城市發展的新藍圖。
研討會現場 圖片來自成都市社科聯(院)
成都市社科聯(院)黨組書記邵波指出,近年來,成都市在公園城市建設的理論探索和標準體系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就,不僅推動了城市的現代化轉型,還凝聚了多方智慧,為公園城市建設的深化與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他看來,公園城市建設不僅是生態工程,更是民生工程,關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市民的幸福感。成都市社科院將繼續為相關研究提供支持,助力公園城市建設的深化與推廣。
在主題發言環節,專家學者們圍繞公園城市建設的核心議題展開了精彩紛呈的論述。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廖祖君以“成都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思考”為題,深入剖析了成都在城鄉融合與公園城市建設中的實踐經驗與面臨的挑戰,提出了空間融合、要素融合和治理融合三大發展方向,為公園城市的鄉村建設提供了新思路。重慶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彭勁松則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視角出發,探討了公園城市建設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機遇與挑戰。成都市社科院同城化所所長明亮從新質生產力的角度探討了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議題。成都理工大學管理科學學院院長賴斌分析了生態價值轉化的瓶頸問題,強調了全域視角和科學研究在公園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
開放討論環節由《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編輯部常務副主任劉呈慶主持,《閱江學刊》沈丹編輯、《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唐普和《國土自然科技管理》主編張榮光分享了各自期刊在推動公園城市理論研究方面的經驗。成都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史仕新從研究的角度也分享了對公園城市理論發展的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潘家華在總結發言時指出,公園城市建設是中國城市現代化轉型的重要方向,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舉措。他強調,當前研究的核心任務是將成都等城市的實踐經驗提煉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模式,并區分公園城市與其他城市發展方式的特征。為此,他呼吁學界繼續深化研究,為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
本次研討會不僅為公園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注入了新動能,也為區域協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啟示。未來,公園城市建設將繼續以生態為基、以民生為本,推動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開創城市發展的新篇章。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22個超大特大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部獲批
超大特大城市到底有哪些?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有22個超大特大城市。其中,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7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為超大城市;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蘇州15座城市【詳細】
自然保護區,如何實現高水平保護?
目前,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云南現有2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些保護區如何實現高水平保護,如何找到更好的綠色發展路徑【詳細】
北京:今年計劃新增綠道1000公里
過去十年,圍繞中心城區、重點城鎮和主要河流,北京建成了城市綠道1515公里、濱水綠道300公里,實現了200余處公園、景區及多姿多彩的自然歷史文化資源串聯【詳細】
蘇州園林,何以展現生態意境?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巧妙地將生態景觀與人文藝術融為一體。打造具有自凈能力的生態系統、注重園林生態留白、將園林融入人們日常生活……蘇州園林的營造設計和日常維護都體現著生態智慧,古老的蘇州園林正欣欣向榮,迸發著蓬勃的朝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