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項“氣象+文旅”成果發布
4月22日,上海市崇明東灘濕地公園碧草如茵,“氣象局長帶你玩轉魔都”系列活動首站“星動崇明·帶你尋光”在這里啟動。
活動推出崇明觀星氣象指數與日出日落觀賞指數,并發布《上海市氣象賦能都市旅游發展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介紹AI智能體“滬小游”“氣小象”雙引擎服務,為申城文旅注入“氣象+”的智慧動能。
“5星表示可清晰看到浩瀚星海,4星容易看到繁星閃爍,3星可能看到星云相伴,2星星影稀疏,1星不適宜安排觀星活動。”在啟動儀式上,崇明區副區長徐慧泉解釋崇明觀星氣象指數的含義。這一指數由區氣象局研發,以天氣條件為主體,將云量、能見度、溫度、濕度、風速、降水、抬升指數等7項氣象因子納入量化模型,同時綜合考慮光污染和空氣質量情況,將觀星體驗劃分出5個等級,讓“星垂平野闊”從偶然“撞見”變為“看指數、定行程”的“預見”。
在活動現場,日出日落觀賞氣象指數同步亮相。該指數基于云分布、能見度、降水量和溫濕度等精細化預報輸出,通過朝晚霞預測模型提供精準的氣象景觀預報服務,可動態更新未來三天崇明推薦觀測點的最佳觀賞時段。從東灘濕地破曉時分的“金光穿云”,到西沙濕地落日熔金的“灘涂夕照”,游客只需通過手機一鍵查詢,即可精準掌握“黃金時間”。
此外,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推介的AI智能體“滬小游”,以其強大的算法與貼心的服務引發關注。而為其提供“氣象大腦”的,正是上海市氣象局研發的“氣小象”智能體,其背后是氣象與文旅數據的互聯互通。依托“氣小象”的精密監測與“滬小游”的智能推薦,游客可實時獲取景觀指數、最佳觀賞時段及個性化行程規劃,“一屏智享”上海氣象景觀的最佳體驗。
“滬小游”的文旅資源介紹頁也同步接入實時天氣情況,游客可直接進入景點詳情頁查看,或通過智能問答獲取穿衣指南、出行建議等。針對國際游客需求,多語種智能氣象服務站也將上線,并通過“滬小游”平臺靶向推送預警信息,讓精細服務無國界。
上海市氣象局還聯合市文化和旅游局發布《上海市氣象賦能都市旅游發展工作方案(2025-2027年)》,為未來三年申城“氣象+旅游”融合發展繪制清晰路線圖。方案以“氣象+旅游”深度融合為主線,提出打造氣象旅游創新范式、強化旅游氣象保障能力、推動跨界協同創新三大重點任務,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級旅游地標。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大阪世博會,為何熱度不高?
2025大阪世博會,本被寄予提振經濟、重塑國際形象的厚望。然而,從籌備至今,這場盛會多次被負面輿論籠罩,甚至被部分外媒稱為“史上最尷尬的世博會”。從吉祥物到場館設計再到基礎設施以及國際輿論反饋,開幕后的世博會熱度越來越低,個中緣由為何?【詳細】
北京城市治理引入兒童規劃師
自2021年3月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正式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通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推動兒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兒童友好要求在社會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等方面充分體現【詳細】
第二十四屆八大處中國園林茶文化節4月30日舉辦
本屆茶文化節恰逢“2005年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動”二十周年重要節點。活動將以茶馬古道精神為紐帶,創造性構建連接云南勐臘古茶山與北京八大處古剎園林的文化橋梁,開創“古道記憶+都市新韻”的茶文化體驗【詳細】
麗江和揚州如何呵護城市遺產的煙火氣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中心已有數千年歷史。“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城市遺產是數代人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是公共歷史在空間上的積淀,理應是人民的共有遺產、市民的共同財富。城市遺產保護強調將歷史城鎮的保護與經濟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