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一部名為《錫商》的紀錄片在央視熱播。讓無錫人引以為豪的工商文化,成為全國熱議的話題。在歷史的長河中,百年如白駒過隙。《錫商》讓人們再次審視無錫那閃亮而輝煌的篇章:從“四大碼頭”,到教育遺存;從工商遺存,到近代園林遺存和橋梁,百年輝煌為無錫留下一地瑰寶,20世紀成為無錫文化遺產最豐碩、最具活力的時期。在中國社會的轉型過程中,無錫在每個節點都有代表作出現。
讓歷史更趨完整
“說實話,當初將‘20世紀遺產保護’作為2008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無錫論壇的主題時,我們也很迷惑。”市文化遺產局局長葉建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然相告。這種迷惑,來自于對20世紀遺產的認識:20世紀遺產該如何界定,又為何要保護?
確實,“20世紀遺產保護”在國內文保界是個空白,對20世紀遺產尚未形成系統、規范的認識,因此更談不上有效的保護。而這,也正是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力薦將此作為本屆論壇主題的動因。而在由“線形文化保護”到“20世紀遺產保護”的論壇主題變更中,經過對本市20世紀遺產的重新梳理,作為論壇東道主的無錫形成了初步認識:20世紀遺產,應為1901年至2000年的文化遺產,根據目前大量流失的現狀,應采取搶救性保護措施。
“歷史應該是完整的,不能出現任何‘斷點’或是‘盲區’。”文化遺產局副局長施展如是說。20世紀,是人類社會變化最大、變更最快的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都處于重要歷史時期,但正因為20世紀離我們很近,近得觸手可及,因此,受傳統文保概念影響,20世紀遺產遠離人們的視野,也正因為此,導致了20世紀遺產的大量流失。市文化遺產局文物處處長楊建民告訴記者,20世紀遺產缺失不全的現象,在我國文保界比比皆是:南京大屠殺,因當時沒有收集證物的概念,導致證物大量缺失;“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特定時期,但相關實物已很難尋覓;“上山下鄉”,當年的知青點在全國范圍內已很難找到,人們只能從文學作品中了解這段歷史……
“讓歷史更趨完整”,這是關于20世紀遺產保護的“無錫認識”,通過論壇,對20世紀遺產進行文化遺產屬性上的“定性”,實行規范化保護。
百年繁華歲月留痕
在對20世紀遺產形成初步認識之后,人們重新發掘梳理城市的收藏:20世紀遺產,無錫有沒有,有哪些?我們沒有失望。這一百年中,無錫擁有太多可圈可點的珍藏,她抓住了歷史賦予的每個機遇,積極吸納西方先進科技文化,伴隨著城市快速崛起,擁有了大量工業遺產、教育遺存、近代園林遺存和橋梁等文化遺產,形成鮮明獨特的工商文化。
教育遺存展示薈萃人文。從目前無錫現有的教育遺存來看,城中學前東路、學前西路一帶是典型的教育文化區,集中了無錫女中、東林學校(原輔江中學)、崇寧路小學、無錫師范、大橋中學(原無錫縣中)、錫師附小、原國學專修館遺址等大中小和專業學校,串起一條無錫教育百年興旺的紅線。也就是在這條路上,名人故居遍布,有顧毓琇、錢鐘書、榮德生、張聞天、薛福成等,這些名人故居都已修復開放,顯示無錫近代人文薈萃的底蘊。
近代園林遺存和橋梁成為無錫20世紀遺產中最秀美的部分。梅園、橫云山莊、太湖別墅、蠡園、漁莊、若圃、錦園、鄭園等,20多處對公眾開放的近代園林,以及有著“寶界雙虹”美譽的蠡湖寶界橋及新橋,都得益于上個世紀一批民族工商業家對太湖的開發和建設,至今仍在太湖山水中熠熠生輝,成為無錫打造“山水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商文化更是20世紀無錫文化的主流。富有創造力的工商文化提升了無錫地位,帶動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也為無錫今日的騰飛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從20世紀初到二三十年代,無錫民族工商業迅速崛起,先后出現楊氏、榮氏、周氏、薛氏、唐蔡、唐程六大資本集團;而無錫籍工商實業家上世紀直接參與了大上海的營造,有影響的人士達100多人。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鄉鎮企業在無錫發祥,“蘇南模式”示范全國。2007、2008年,無錫先后兩批公布了35處工業遺產。
百年輝煌,歲月留痕,這是20世紀遺產的“無錫存在”。
留住身邊的記憶
面對20世紀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無錫沒有暴殆天物。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無錫以“建設文明無錫、打造文化名城”為契機,以“申名”為載體,加大文保力度,創新機制、多元投入、全面保護多管齊下,借智文保論壇,結合工業遺產和鄉土建筑保護,加強對20世紀遺產的保護,留住我們身邊的記憶。
2006年,全國首個文化遺產局在無錫成立,全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此同時,政府加大資金投入,設立了名人故居修復專項資金、考古專項資金、歷史名城保護專項資金、惠山泥人保護專項資金和錫劇藝術傳承教育專項資金等。近年來,已修復80余處文保單位、總投資達6.2億元。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全市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將超過10億。
多元投入,喚起全社會的文保意識,是無錫保護20世紀遺產的又一創新之舉。2007年,全國首個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在無錫成立,已募集資金2400多萬元。近年來,無錫依靠社會資金的多元投入,先后修繕了無錫縣商會舊址、絲綢倉庫、紙業公所、儲業公所等十處歷史遺跡,占全市修復總量的40%。同時,強化立法,將文保納入法制范疇,以《文物保護法》為總綱,先后制訂和公布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和配套文件,使文保工作有法有依、有規可循,破壞文化遺產的可依法懲處。而在文化遺產修復過程中,以項目化工程化管理,來確保修復工作的有序推進和重點突破。
保護成果有目共睹。隨著對工業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古運河工業遺產走廊輪廓初顯,原茂新面粉廠舊址成為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中國最早的鄉鎮企業春雷造船廠,正在建設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街區,民族工商業首富發祥地的榮巷,已開始全面修復,當年榮德生創辦中國最早的風雨操場,中國首家鄉鎮圖書館――大公圖書館也得到很好的保護。唐氏集團發祥地錫山區嚴家橋村,也列為省歷史文化名村,進行全面的保護和修復。
通過對20世紀無錫文化遺產的普查、發掘梳理,實施名地、名鎮(巷)、名居、名遺工程,對20世紀遺產實行全面保護。“留住身邊的記憶”,這是20世紀遺產保護的“無錫行動”。 (單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