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動態 ![]() |
|
新加坡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將重新規劃
日期:2008-12-09 來源:聯合早報 作者: 我要評論()
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成立15周年之際,國家公園局在上周末宣布,保護區將展開大規模重新規劃,以確保那里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而它作為教育性休閑活動中心的定位,也進一步提升。 重新規劃后,雙溪布洛將劃分為四大活動區:互動活動區、探索活動區、專家活動區及限制保育區。后兩個地帶是供有關人員研究與保育工作之用,而前兩者則歡迎公眾參與。換句話說,國人想要接近大自然,了解新加坡的動植物生態,休閑遠足,舒暢身心,又多了一個不斷擴大并且優質化的“空間”。 的確,擁有新加坡85%紅樹種類的雙溪布洛,動植物種類都非常豐富。2002年,這里被生物學家認定為“東亞-大洋洲”地帶候鳥遷徙路線上一個重要的據點,可以在這里觀察到的候鳥品種有220個。翌年,雙溪布洛成為新加坡第一個“亞細安公園遺產”。 此外,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與周邊的克蘭芝小徑、克蘭芝沼澤地公園、林厝港紅樹林及農場等連接起來,就成為一條大自然長廊。接下來,公園局的發展藍圖工作委員會將展開一年的咨詢,收集更多的公眾意見。 雙溪布洛和烏敏島仄爪哇等自然地帶的保留,以及“遺產樹”保留計劃等,都是國家公園局“城市保護模式”策略的一部分。這個策略是設置自然保護區,把本地各種原有生態系統的動植物代表保留下來。 上星期六,為雙溪布洛發展藍圖主持推介儀式的是國務資政吳作棟。巧的是,15年前,即1993年12月6日,吳資政當時以總理的身份為雙溪布洛舉行開幕。這讓人回想到,這些年來,除了原有的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外,有關當局設立及發展了好幾個新的自然保護區。 比如,“南部山脊”景區的開發,便包括花柏山、直落布蘭雅山公園、肯特崗公園及拉柏多公園。把景區連接起來的高空走廊,則是氣派宏偉的亨德申波浪橋與亞歷山大拱橋。 無可否認,土地面積只有約700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城市化的發展與自然生態的保留是個永遠的矛盾。所以,在談到生態保留、自然保育這類課題時,我們須面對很大的局限。在不斷城市化的過程中,新加坡所記載的超過2000個植物品種,近90%不是已經滅絕,就是瀕臨絕種或受到威脅,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現實。 不過,盡管這里沒有崇山大川,沒有傲人的名景勝地,土地面積也比其他國家小,但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而政府采取了更多規劃與步驟之后,新加坡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城市發展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平衡。這使得今年1月間到訪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佐約格拉夫(AhmedDjoghlaf)博士認為,新加坡是可持續發展城市的一個良好范例,新加坡的經驗可為非洲和亞洲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很好的參考。 佐約格拉夫博士是生態保護方面的專家,他指出,要人們停止現代化發展是不可能、也不實際的想法。因此可行的觀念是“為了人類的發展而保護環境”,這一來,受保護的城市環境,反而成為許多動物的庇護所。值得指出的是,專家所說的這個愿景,恰恰是雙溪布洛和新加坡其他保護地帶多年努力下出現的成果。 正如當晚吳資政在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儀式上所說:“新加坡雖然是小麻雀,卻和其他大國一樣五臟俱全,能讓國人在一個美好的家園里住得好、生活美滿。”他強調,無論人口增加、城市化的壓力有多大,政府仍然堅持把10%土地面積作為公園及自然保護區之用。 誠然,政府的保證,國際上的肯定,以及國人眼見周圍環境的改變與提升,其實正提醒了我們,一個“花園與水城市”(CityofGardensandWater)的建設,是要精心打造的,而我們也很應該盡心盡力去愛護這個家園。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新聞
新加坡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