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人物訪談 ![]() |
|
訪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
日期:2008-12-16 來源:上海世博 作者: 我要評論()
中國二○一○年上海世博會是世界各國匯聚中國的舉世盛會。中國館位于世博園區的核心地段,南北、東西軸線的交匯處,將在黃浦江畔展現東道主的好客熱情與大國風范。 作為世博會主辦國建造的最重要展館之一,中國館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核心展示內容,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期盼。細細品味與解讀,中國館的設計方案中凝煉了眾多的中國元素。同時,這些傳統元素又透露出新鮮的時代氣息。 “像雕塑?你說得沒錯,中國館就是要在一個城市花園里,立一個中國雕塑。”坐在兩張巨大的世博會中國館效果圖前,何鏡堂興致勃勃地向記者闡釋他的作品。 ![]() 年近70歲的何鏡堂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也是這次世博會中國館項目聯合團隊的總設計師。自從去年12月18日中國館開工,他每周有一半時間會來到上海協調方案,在世博集團中國館項目部的辦公室窗外就是中國館如火如荼的工地。 中國館方案進行優化后,確立了“地區館作為建筑基座,國家館構造城市雕塑”的布局理念。中國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莊嚴華美,形成“東方之冠”的主體造型。地區館水平展開,形成華冠庇護之下層次豐富的立體公共活動空間,以基座平臺的舒展形態映襯國家館。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咸亨,體現了東方哲學對“天”“地”關系的理解。國家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分區、造型主從配合,空間以南北向主軸統領,形成壯觀的城市空間序列,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筑群體。 何鏡堂院士介紹說,這個建筑本身融合了“天人合一”、“和諧共生”、“師法自然”等中國哲學思想,不管喜歡與否,一看就是中國的,鎮得住。不同的人還會有不同想象,比如,有人說像傳統建筑上的斗拱,像一頂古代的冠帽,或者像一個裝糧食的斗,所以有人稱之為“東方之冠”,還有人稱之為“天下糧倉”。 從效果圖上看,它全部由巨型鋼構架構成,輪廓像斗拱,構成則像中國傳統木建筑,連同下部的4個核心筒看,又像一個巨型四腳鼎,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整體選用了“中國紅”,形象更加突出。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何鏡堂 “開放的中國拿什么與世界對話?一定要用現代建筑語言來交流。”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