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興:智慧城市要有自主成長性?
6月28日,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和同濟大學共同主辦的2017(第六屆)國際智慧城市峰會暨智慧城市新科技博覽會在上海舉行。國務院參事、住房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以“智慧城市要有自主成長性”為題作主旨演講。他指出,成功的智慧城市應具備四個要點:一,深刻認識智慧城市不是一次性工程;二,充分理解智慧城市不是“交鑰匙的工程”;三,智慧城市應當在政府提供智慧城市公共品的基礎上,再從問題導向,由市場主體無數次疊加更多的智慧商務品;四,要注重智慧城市從基礎級1.0版、專題級2.0版,到綜合級3.0版,實現三個層次的不斷轉型,創新升級。
本篇得到仇保興博士的首發授權,以下為演講實錄: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智慧城市要有自主的成長性》。縱觀許多智慧城市建設的歷程,不少只注重外在成長性,智慧系統的自主成長性嚴重不足。智慧城市如果失去自主成長性,就有可能偏離建設的目標和軌道,也就等于缺少成長的主心骨。編制科學的智慧城市標準和評價體系就是提供一條軌道,這條軌道能幫助智慧城市自主地健康成長。既然智慧城市必須具有成長性,那么如何做到使智慧城市自主、健康地成長?
成功的智慧城市離不開四個要點
第一點,智慧城市是技術創新、政府體制變革、城市問題解決、公民覺悟和公民參與的增長等一系列問題相互交織、共同演進的過程。沒有任何一個智慧城市是一次性設計成功的,一次性設計成功的不會是智慧城市,只會是愚鈍死板的東西。
第二點,智慧城市之所以成長和進步,這與技術設計、與政府管理機構相互之間的合作、協同、整合、創新有著直接相關。所以,智慧城市從來就不是“交鑰匙工程”。過去IT企業最失敗的就是看重工程,我們很多政府的領導也錯誤的認為,智慧系統的設計建設可以由ICT包干,最后把鑰匙交給我,一啟動就可成功運行。實際上合格的智慧系統永遠跟問題、需求、挑戰共進化。
第三點,智慧城市是政府首先在提供智慧城市公共品的基礎上,再從問題導向,由市場主體無數次疊加更多的智慧商務品,它不可能由政府包辦,也不可能由某一個IT企業來總承包,它永遠應當由多方面共同合作、共同撫育成長的新事物。
第四點,智慧城市有從基礎級(1.0版)、專題級(2.0版)、綜合級(3.0)版不斷升級的過程,從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智慧城市建設要注意三個層次
任何復雜系統必然具有層次結構,智慧城市至少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公共品。城市政府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提供足量和優質公共品從而使企業更具活力,使居民生活更加美好,這也是經濟學的權威定義。由此可見,城市政府要著眼于智慧城市的公共品建設。公共品就如同一個房子的地基,打得越堅固越有利于以后蓋高樓大廈。
第二層次是智慧城市的主要公共品。這包括很多企業做不了,或者做起來不合算的眾多領域,比如說節能減排、城市交通、城市水務、規劃建設、食品安全、污染治理、網絡安全和減災防災等等,這些都是影響著城市人居環境和競爭力的最主要因素。
第三個層次是智慧城市商務品。以上第一、二層次的公共品可稱之為智慧城市的核心和一般公共品。如果這兩項公共品能順利建設的話,政府智慧城市工作就完成了80%。之后千變萬化的商務公共品(電子商務、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共亨單車等等)都可以由眾多的企業來建設,無數次迭加到上述兩個層次上,最終形成豐富多彩的智慧城市系統。因而,政府應該放開必須放的,抓住企業不愿建的,不能越俎代庖。公共品智慧系統就是智慧城市自主成長的基礎,也是幫助和引導企業迭加商務智慧的渠道。
智慧城市基礎版(1.0版)的三類評價指標
先來分析智慧城市的基礎版(1.0版)。中央(2015)37號文明確要求,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契機,用智慧手段消除“城市病”,推進綠色發展,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和服務,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能力。這個定義有別于過去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應用的模式來定義智慧城市。中央(2016)6號文件再次提出,到2017年底所有市、縣都要整合形成數字化管理平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這不僅有緊迫性而且也具有不確定性。科學的智慧城市評價體系有利于減少不確定性,但當前各種智慧城市的評價標準有三十多個版本,這些智慧城市指標的體系不僅因內容包羅萬象十分復雜而且也因重點不突出而不可行。最緊迫的指標是分清政府應該干什么?主要的評價指標有三個:
第一,通達的通訊網絡。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計算機專家鄔賀銓院士曾說過,中國網速率為1.15M,香港為10.5M,亞太或全球平均速率為4.64M。中國的網速排名在世界80名開外,甚至朝鮮網速也遠超中國,但是寬帶收入卻高過網速第一的韓國29倍,越南3倍,美國4倍,香港的469倍。因而我國在智慧城市的核心公共品方面,政府要著力于戶用光纖覆蓋率、4G城鄉覆蓋率、網速和價格、城鎮公共場所免費 WIFI覆蓋率等幾個方面。在這些指標上,如何推進建設、如何改善,政府要清楚。
第二,活躍雙向的政府門戶網站。據有關部門報告反映,我國40%的城市政府網站是“僵尸網站”,60%的網站內容是無法用公共搜索引擎尋找的,這對百姓就很不方便。我們可以關注下列幾個指標:一、人均訪問量,用年訪問量除以當地常住人口;二、信息的更新速度,每天發布多少新的內容等;三、公共服務項目能夠在線直接辦理的個數和時限。例如上海浦東從今年開始70%的企業服務、居民服務可在網上直接辦理,到明年所有事情都可以網上辦理。如果在網上不能享受公共服務,怎么能稱為智慧城市?四、投訴、反饋以及滿意比例;五、政府重大決策預發布征求市民意見等方面的指標;六、政務公開和數據開放的程度。這些都是最基礎的公共品工程。新加坡政府是全球第一個以政府門戶網站為起點的智慧城市建設,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精細化廣泛覆蓋的數字城管平臺。要注意幾方面的內容:一是網格總數及疏密合理度;二是城鎮、村覆蓋率;三是事件、部件錄入完備程度;四是反饋糾正率和平均執行時間。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南方人到北京總感覺北京城市管理比較粗糙。同樣一堆垃圾堆在公共場所,在杭州一個小時就能發現,第二個小時必須處理,第三個小時肯定反饋,而在北京十多天無人清掃。所以城市的細節決定城市建設的成??;五是管理平臺運行公開的程度,所有記錄都應是公開的,最后根據公開的數據來達到獎懲分明。全部政府職能單位、包括物業管理部門都在網絡的監督下,不管是正式的公務員,還是臨時的員工,為人民服務的忠心程度、效率程度都全部公開;最后是系統運行故障天數,它涉及網絡安全的問題。
由此可見,一旦把智慧城市三大核心公共品建立起來,城市所有的區域都在精細化平臺掃描之下,所有的問題都處在監督之下,每一個城市部件都可以和互聯網進行連接。精細化網格監管平臺每時每刻都將出現的事件信息按照責任監管部門上報,通過全感知的系統提供反饋,把單子發到每個單位,同時直接報給人事組織部門,實現對政府部門和事件進展的全方位、全過程監管督辦。根據政府部門對人民群眾服務的效率程度,由專門的部門監督、由老百姓責令、由媒體曝光,我們的各類“市民保姆”怎么能不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由此可見,全方位監督體系是核心。
智慧城市專題版(2.0版)的四類主要指標
三大核心公共品之后,就可建立成長的2.0版,也就是專題級的智慧城市,表現在智慧交通、智慧環保、智慧宜居、智慧安全、智慧能源等方面。政府應怎么面對這些問題?先行國是怎么樣解決的?
首先看智慧交通。交通是公共服務的重中之重。我國的城市大都是密集型城市,一平方公里一萬人,全球平均人口密度最高,也是個人交通工具的沖突最激烈的地方。規劃師們經常談到共享單車的成功是城市空間規劃的失敗,因為我們沒有為這些市民滿意、帶GPS定位隨處可停放的共享單車提供足夠的空間,而且也造成了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將來,應如何通過綠色智慧交通的建設,為各類綠色交通工具和步行留下應有的空間呢?國際上所有著名的大城市都在考慮智慧交通,將定制化的交通信息、智慧交通工具連接起來,共享無人駕駛汽車、快速綠色通道、共享電動自行車,所以共享自行車的未來就是共享電動自行車,包括共享無人駕駛汽車,我們要適應未來創新技術的大發展。智慧路燈、智慧物流、新型軌道交通等都應該在囊括到智慧交通的標準里。而這些標準規則將城市有限的空間科學立體分配,為綠色化、舒適化、多樣化的交通工具留足寶貴的空間。
智慧交通一直是城市發展的骨架,軌道交通已及中高速磁懸浮交通的快速發展;被稱為城市“毛細血管”的“綠道”,比例和路口都在減少;土地資源、空間資源的多樣化開發,包括地下空間的利用等等,對越綠色的交通工具越應該優先占用城市空間資源。
其次是智慧環保。我國現在城市化率已逾50%,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三大污染正達最嚴重的階段,怎么用智慧手段應對呢?例如城市電網上可以容納多少比率再生能源呢?如何用能耗可視化程序來降低能源?如何利用分布式能源增強能源彈性?聚集性風能、太陽能怎么樣儲存?電動汽車充電的便利度如何,能源消耗數據的公開、基于無線監測的能源消耗以及排位公示等,特別是對于公共建筑、能耗、水耗的公開披露。例如我們曾發現上海一個公共建筑的能耗比同類建筑高出十倍,最終查找樓內有某個設備出現了故障。這些指標體系尤為重要,企業做起來不合算,也做不了。
再次是空氣污染。這一塊應該從源頭分析、現場監測、過程控制、預警預報、系統反應等內容來對pm2.5進行分析治理。
第四是智慧人居。對每個建筑要預見性地進行監測、維護。比如數字化的家居怎么樣更安全?怎樣進行有效的安保監管?怎么實現既萬物聯網又保護隱私?怎么做到保障居民健康?實現孤寡老人、貧困人口的健康監控?窮人、弱者應該是我們更多關照的。比如人工智慧的應用,日常需求的數字化管理,一鍵就可以搞定,可以對易耗件進行3D自動打印替換,為百姓生活添加光彩,且更易于獲得喜愛、定制的老年病治療等等。
第五是智慧安全防災。城市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我們如何做到國際水準?如何做到基于數據分析的犯罪預防?如何做到警務預測?如何做到潛在風險的評估?這些問題都應該由無數次的虛擬演練來達到。這樣一來,就能把城市安全與城市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讓安全、彈性、低風險的智慧系統與城市共同生存進化。
綜合性智慧城市(3.0版)的三個綜合
一般性的智慧公共品奠定基礎之后,就可考慮成長為綜合性智慧城市,它是基于三個方面的綜合。
第一,基于功能性的綜合。中央(2015)37號文件規定涉及市容市貌的26項職能必須統一由新成立的住建部城市管理監督局負責。這支隊伍僅僅是城市城管,全國就有40多萬人,應該把環境市容監管、市場的監管、綜合衛生的監管等等城市表面的監管組合在一起,這種監管就是百姓日常看得見、摸得著的。這些監管不需要高端的技術,而是要數據化、智能化,讓一切都可以公開、讓一切都可以由民眾監管,讓一切錯誤產生了就立即改正。如此一來,就大大有利于政府的管理、服務和監管績效的成倍提升。一般的公共品或利用PPP購買的公共品效用也隨之升級。城市越現代化、專業化合作越會復雜,城市越顯示多樣性和活力?,F代城市永遠是復雜多變的,復雜性將不斷成長。但是我們應該把日益增長的復雜性處在有效的監管之下,防止出紕漏、防止形成災害,要通過智慧系統的全面感知、大數據分析、公開評價,把老百姓感受到的一些服務,在管理層做到廣覆蓋、勤檢查,而不僅是監督簡單事件的應對方、實施方。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發生各類事件背后的規律、潛在的風險,從而實現對事態的發展進行預警控制。
我們政府管理職能上最容易出錯誤的傳統思路是認為應該將所有的專業保姆都合並成一個保姆,這種想法是違反專業化內在的規律,違反世界科學發展的門類化、精細化、專業化、協同化的。現代城市專業化技術日益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專業間都可以更加協同合作。不管多少保姆,我們都可利用精細化管理網格把它們為民服務的成就和缺點“一網打盡”並同時進行披露和考核。
第二,基于大數據的綜合。我們看一下案例,“London Dashboard”是由政府支持,倫敦大學學院(UCL)高級空間分析中心(Center of Advanced Spatial Analysis)制作的基于倫敦市政府開放數據,能夠高速體現并提供公眾實時公共信息的平臺。像這樣的數據庫就成為另一類被營造的數據環。在這種新的數據形成的過程當中,可以看到城市在大數據的“照妖鏡”的照射下,所有問題就會顯現出來。比如未來幾年甚至更長遠的時間,城市空間會有什么樣的演變?這些演變對不同階層生活和生產有什么樣的影響?對老年人、弱者生活質量有什么樣的影響?比如許多城市發展致力于城市文化、科學、技術的創新,有利吸引人才在一個平臺上聚合,促進城市的公共品類聚服務水平,提升優質智力源泉和創新靈感的湧現,這些都是智慧城市的創新。
第三,基于多維度的多功能融合?;诖髷祿⒒谖锫摼W和新功能的多重融合。例如芝加哥就建立了一個數據庫,“芝加哥AOT傳感器”項目,這就是基于大數據的新核心公共品。這些大數據公共品能幫助我們整合一切未來的市政管理、危機管理、災害管理,不可預測的“黑天鵝”事件的應對等等,都能夠透過大數據分析進行綜合的判斷和預測,及時向市民提示。
雄關漫道真如鐵,難在理智的“從頭越”。城市若要將各類基礎性的基礎性智慧平臺,建設成長為無所不包的綜合性智慧城市,就要從最基礎的工程做起,把現實的世界與虛擬的世界緊密地結合起來、連接起來。在我們的視野中呈現的是真實的未來城市形態,上面的坐標都可以精確到毫米,這就是前景。我們所有的城市事件和應對方案都可以在虛擬城市中先進行模擬。過去常說社會是不可實驗的,但是我們創建另一個虛擬的社會是可以通過多次實驗改進的。
總 結
再一次提醒大家,現代城市管理的效率來自于無比復雜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智慧城市是促進協調專業化的新手段。政府僅需將精力集中在“公共品”,應放手讓企業提供“準公共品”和商用品;要明確IT設計師局限在工程層面上設計系統可行性,所以必須要由“城市問題的專家”來主導城市設計,雙方進行長期、密切的合作,才能“有的放失”。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只能解決“確定性問題”,影響城市運行的80%以上是不確定事件。這些不確定的東西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和演化,好的智慧城市作為“人-機耦合系統”應具有足夠的包容性、自適應性。能夠與不確定事件共同演化,那就是實現了智慧城市的自成長性,我們的城市才會擁有真正的智慧!
編輯: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