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部長蔡武:《非遺法》具有里程碑意義
蔡 武(作者為文化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簡稱《非遺法》)將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非遺法》的出臺,適應了文化多樣性發展的世界潮流,豐富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具有里程碑意義
《非遺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四位一體戰略布局中頒布的一部重要法律。
《非遺法》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文化立法的重要步驟。文化領域的法律法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的具體體現,在文化建設中具基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文化立法取得了很大進展,初步形成了覆蓋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市場管理等全方位的法規體系。但總體上看,文化建設的法律層級還較低,體系還很不完善。《非遺法》是繼《文物保護法》頒布近30年來,文化領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不僅提升了文化立法的層次和水平,而且豐富了我國法律體系的內容,在文化建設立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非遺法》的出臺將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堅實保障。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逐步深入,社會各界都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法律、科技、行政和財政各項措施環環相扣,持續不斷。隨著工作實踐的深入,近些年來各地頒布了一些地方性保護法規,但在整個國家層面的立法仍是空白。《非遺法》的出臺,將黨中央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方針政策上升為國家意志,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經驗上升為法律制度,將各級政府部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責上升為法律責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長期實施和有效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此外,《非遺法》的出臺是我國履行國際公約義務的重要體現。我國是制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重要發起國,并兩次當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委員國。以法律的形式保護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賦予締約國的重要職責。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有責任、也有義務,為推進國際社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出努力。在充分吸收國際公約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踐制定《非遺法》,這是我國全面履行國際公約義務的體現,彰顯了我國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決心和努力,是我國為促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作出的積極貢獻。
準確把握精神實質
《非遺法》明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個目標”:“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這一目標,過去主要體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文件中,現在以法律的形式得到確認。為了進一步體現這一目標,《非遺法》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制度設計:一是在調整范圍上,對保護對象進行了明確界定。二是在法律性質上,定位于行政保護為主。三是在保護措施上,實行區別保護,確認國家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保存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方式保護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法》提出了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兩大原則”:一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二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這兩大原則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驗的高度凝煉和總結,是我們在保護實踐中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衍變規律,處理好有關民族、宗教問題以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等問題的重要指針。
《非遺法》規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三項制度”,分別是調查制度、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傳承與傳播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是保護工作的基礎,本法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調查以及境外組織或個人在我國境內的調查分別做出了規定;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為了集中有限的資源,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制定保護規劃,進行重點保護,并明確了建立名錄的程序規范和保護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既包括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和扶持,也包括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學校、新聞媒體、公共文化機構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教育、傳播方面的重要責任。另外,國家鼓勵和支持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
對幾個問題的理解
我對這部法律涉及的幾個問題談幾點認識。
一是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保存。《非遺法》立法過程中,大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保存的內涵和關系進行了廣泛的探討甚至是激烈的爭論。目前出臺的《非遺法》分為“保存”和“保護”兩個層面,是考慮到在我國語境中,“保護”更具有積極的意義,不能完全照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提法。同時,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性質各異,有的民俗和民間信仰活動或多或少含有一些與時代發展不相符合的因素,需要在認真甄別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措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以來,社會上一直存在有可能保護一些消極的、負面文化的擔憂。本法將“保護”與“保存”區別開來。對于本法界定范圍的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通過影像資料、書面資料作為歷史的記憶保存下來,以便研究和展示;而對那些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包括將其列入名錄、建立傳承傳播機制進行保護和弘揚。
二是關于如何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非遺法》明確提出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自2007年以來,我們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的探索和實踐,開展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并根據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綱要的要求,相繼設立了1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并初步總結出文化生態保護的工作原則和措施,出臺了指導性意見。
但總體而言,區域性整體保護方式是我們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種探索和創新,可借鑒的國內外經驗較少,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保護內容、保護方式、管理模式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同區內各項建設事業的相互關系等需要作深入探索。今后我們要進一步出臺相關規章,防止文化生態保護區變成一般意義上的經濟開發區。
三是關于如何對待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的知識產權保護。《非遺法》是一部行政法,主要規范行政部門的行為,而知識產權屬于民事范疇,不是這部法律所能完全涵蓋的。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非常復雜,特別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創權屬關系不是很明確,誰是權利主體有時難以確定,這些問題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學術界對此也有不同看法。但考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使用會涉及到知識產權問題,《非遺法》對此作了銜接性規定,“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知識產權的,適用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編輯:anna
相關閱讀
環保部部長周生賢:生態文明不是簡單污染防治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式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詳細】
環保部副部長:希望未來預警PM2.5如天氣預報
11月8-11日,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一行在廣東調研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的監測實施情況,并為廣東大氣超級監測站揭牌。吳曉青建議,廣東在PM 2.5監測預警方面要積極與氣象部門開展協同研究,希望未來可以像發布天氣預報一樣發布PM 2.5預警信息。【詳細】
197位共和國部長在京義務植樹
3月26日,來自中直機關、中央國家機關各單位的197名部級領導來到通州新城大運河畔的濱河森林公園,開展一年一度的共和國部長義務植樹活動。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陪同參加植樹活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