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蕉組織培養(yǎng)及快速繁殖技術
丁愛萍 謝良生 藍翠鈺 張艷春
(深圳市城管局園林科研所 518003)
摘要 以美人蕉莖尖為外植體進行快速繁殖。在MS+2mg/l BA+0.2mg/l NAA的培養(yǎng)基上得到愈傷組織,該愈傷組織在MS+5mg/1BA+1mg/l NAA的培養(yǎng)基上分化出不定芽。在MS+5mg/l BA的培養(yǎng)基上,接種莖尖直接長成無根新梢。在1/2MS+0.5mg/l NAA的培養(yǎng)基上,無根苗生根長成完整植株。6~8cm高小苗可出瓶移栽,成活率為100%。
關鍵詞 美人蕉;莖尖培養(yǎng);快速繁殖
美人蕉(Canna generalis Bailey)為我市主栽的行道花卉和花壇花卉之一,具有較強的觀賞性。但由于多年來一直采用分切根狀莖的方法進行繁殖,出現病毒病害及品種退化問題。連續(xù)的營養(yǎng)繁殖,使得病毒迅速傳播,病情逐年加重。而病毒病害是藥物防治不能消除的。采用現代生物技術方法對美人蕉進行莖尖脫毒,再用組織培養(yǎng)法獲得無病毒種苗,進一步建立無病毒種苗無性系并進行快速繁殖,可迅速獲得大批量優(yōu)質、無病毒美人蕉種苗,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美人蕉花葉病問題。本文報道了美人蕉莖尖脫毒及建立美人蕉無病毒種苗無性系的研究結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材料為大花美人蕉品種:深圳紅,深圳粉,優(yōu)麗,大金邊,鴛鴦,總統(tǒng),金脈,阿旺,二喬,橘紅大花。
1.2 外植體處理
取帶芽胞的美人蕉根莖,常規(guī)消毒后用75%乙醇棉擦拭,再用0.1% HgCl2消毒10分鐘,無菌水沖洗5次。在超凈臺上,解剖鏡下剝取莖尖,大小控制在0.5~1 mm,接種在培養(yǎng)基上。
1.3 培養(yǎng)基
脫分化培養(yǎng)基:MS+2 mg/l BA+0.2 mg/l NAA
分化培養(yǎng)基:MS+5 mg/l BA+1 mg/l NAA
直接生長培養(yǎng)基:MS+5 mg/l BA
生根培養(yǎng)基:1/2MS+0.5 mg/l NAA
1.4 培養(yǎng)條件
培養(yǎng)溫度為28±2℃,光照強度為1500 Lux,每天光照10小時。
2 結果與分析
2.1 外植體接種污染率由50%降低到1~5%
由于所取外植體為生長在土壤中的根莖,含有大量雜菌,很難消毒,采用封閉式振搖滅菌法[1],使大批量接種的接種污染率降低到5%以下。
2.2 誘導脫分化并形成愈傷組織
在脫分化培養(yǎng)基上,經30~40天培養(yǎng)有45~53%的外植體形成黃綠色形態(tài)較好的愈傷組織。供試的8個不同激素配比的培養(yǎng)基,其上接種的外植體,都或多或少地可產生愈傷組織,有的愈傷組織質地較硬,有的較疏松,這些愈傷組織轉入分化培養(yǎng)基后,都不分化不定芽。只有在脫分化培養(yǎng)基上產生的黃綠色的愈傷組織轉入分化培養(yǎng)基后,才會分化出不定芽。
2.3 誘導愈傷組織分化不定芽
將脫分化培養(yǎng)基上產生的愈傷組織轉到分化培養(yǎng)基上,經約35天培養(yǎng),大約80%的愈傷組織上可產生3~4個不定芽。
2.4 接種莖尖直接長大,形成無根新梢
在MS+5 mg/l BA培養(yǎng)基上,有約50%的接種莖尖,經40~50天培養(yǎng),莖尖慢慢發(fā)育成芽。
2.5 不定芽擴大繁殖
長到2~3 cm高的不定芽,再轉到MS+5 mg/l BA的培養(yǎng)基上,經30天培養(yǎng),在每個芽的基部長出3~4個側芽,這樣,每個繼代都以3~4倍的速度不斷擴大繁殖。
2.6 形成完整植株
在繁殖過程中,將長到3 cm左右的小苗轉到生根培養(yǎng)基上,經15天培養(yǎng),可在基部長出3~4條根,這時即可出瓶移栽。
2.7 移栽成活
出瓶前,需打開瓶口,練苗2-3天,移栽時不可傷根。移栽的最佳溫度為18~25℃,移栽初期應保持60%以上的相對濕度,并避免陽光直射,土壤使用普通園土即可。達到以上條件時,移栽苗成活率幾乎達到100%。
3 討論
美人蕉莖尖培養(yǎng)難度較大。首先。進行莖尖脫毒,需取小于1 mm的莖尖,才能保證脫除CMV病毒,但小莖尖培養(yǎng)成活難度較大,關鍵技術是剝取莖尖時勿使莖尖受傷褐化,操作速度又要快,勿使組織在空氣中暴露時間過長。第二,莖尖培養(yǎng)成活后,誘導其分化出側芽,需較大量細胞分裂素,但同時細胞分裂素過量,就會產生玻璃苗。關鍵技術是,將培養(yǎng)基中BA控制在5 mg/l,即可保證小苗以3~4倍的速率擴大繁殖,又可避免出現玻璃苗。第三,建立無病毒種苗無性系后要防止其老化,我們的經驗是2~3年進行一次更新,以保持其較高的繁殖速率。
參考文獻
[1] 丁愛萍等.紅掌組織培養(yǎng)研究.中國花卉園藝,2003(5):24-26.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