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園
“中國花園”是上海與達尼丁城市友好交流的產物,從1994年開始,兩座城市結為“姐妹城市”。一個多世紀以前,華人開始移民新西蘭,現在,中國華裔構成了整個新西蘭人口第四大組成部分。幾年以前,一些老華人提議在達尼丁市修建一座中國古典園林,最初,華人組織通過募集資金籌備園林項目,后來,新西蘭政府和上海市政府聯合協助新西蘭華人達成心愿。
整個“中國花園”將耗資650萬新幣(約合3000多萬人民幣),占地
中國制造的所有木制構件和假山等材料,預計在5月底開始裝運。目前,“中國花園”工程順利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但在此之前,由于建筑方式和文化差異,兩國設計和工程技術人員經歷了不斷交流溝通和磨合的過程。
不挖地基、不打樁,直接把承重的柱子放在石鼓墩上,而石鼓墩就放在地面上,這樣的建筑牢固嗎?地震來了不會坍塌嗎?
站在中國亭臺樓閣前,新西蘭工程師滿肚子疑惑。在蘇州廠房里,記者看到一座展示的小亭,四根木柱立在四個石鼓墩上,花崗巖的石鼓墩擺放在廠房水泥地面上,木柱與石鼓墩、石鼓墩與地面之間沒有任何粘合材料。潘正權告訴記者,中國傳統建筑都是這樣“生擺”在地面上的,地面可以是泥地、石板、青磚,不需要地基。事實證明,很多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在經歷了地震等災難后,還是很堅固。
新西蘭工程師顯然更相信現代建筑的防護理論,對于中國古建筑中的這種“離奇”做法,實在無法信服。為了打消新西蘭工程師的顧慮,曹永康特地為他們解釋中國古建筑的防震原理。“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每個構件之間用榫卯連接,榫卯不是完全固定的,允許一定范圍內的變形。在地震到來時,活動的榫卯有助于化解振動對建筑的破壞。”曹永康還找到很多資料,證明中國古代建筑的堅固程度。
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中國建筑運用的原理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6月,約50名中國建筑工人將赴達尼丁市完成“中國花園”的拼裝、安裝等工程,潘正權說,施工中可能還要遇到因為文化背景不同引起工作方式的差異,中國的工程師還要不斷地與當地工程師溝通和交流。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