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萎縮超過60% 若爾蓋何日再現草地美景
2007-08-29 08:00:00 來源:人民網 瀏覽次數:
這里被譽為“中國最美的濕地草原”,如今卻草場退化,沙化加劇――
“本來由松潘入甘肅有三條路可走,有兩條是走草地,一條是過大山林……我們因為沒有走草地的設備,所以走的是第三條。”
――范長江 ?《中國的西北角》
范長江文中所說的“草地”指的便是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若爾蓋大草地。當年,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又缺少必要的設備,范長江繞過了草地,進入甘肅。在“重走中國的西北角”采訪途中,記者走進了若爾蓋大草地。
站在若爾蓋草原核心區的一條公路上,記者看到的景色與“茫茫草原”大不相同:遠處是連綿起伏的沙丘,眼前草場上的草大概只有20厘米高,草地中遍布著一塊塊傷疤般丑陋的沙地,成群結隊的牛羊在啃路邊的草根。
這就是當年紅軍走過的曾經沼澤遍布的茫茫草地嗎?這就是“中國最美的濕地草原”嗎?這就是那個令人魂牽夢繞的“中國黑頸鶴之鄉”嗎?
茫茫草地正在加速消失,沼澤難覓蹤跡,濕地面積萎縮超過60%
若爾蓋濕地草原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也是我國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澤地。這里泥炭總儲量達70億立方米,蓄水總量近100億立方米,被中外專家譽為“中國西部高原之腎”。
1935年8月,紅軍右路軍進入若爾蓋草地。據資料記載,“草地的情景令人怵目驚心,紅軍戰士舉目望去,茫茫無邊的草原上籠罩著陰森迷蒙的濃霧,很難辨別方向。草叢里河溝交錯,積水泛濫,水呈黑色,散發著腐臭的氣味。在這廣闊無邊的沼澤中行軍,紅軍戰士稍不留神就會陷入泥潭,被它無情地吞沒。”
70多年過去了,當年留下無數心酸和故事的茫茫大草地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遷――它正在加速消失中。
現在,沼澤已經難覓蹤跡,草地中的300多個湖泊干涸了200多個,濕地面積萎縮超過60%,草原沙化面積已達草原總面積的13%,而且還在以每年11.65%的速度遞增。
“翻過前面那座小沙山,就可以看到連綿幾千畝的沙地。”若爾蓋縣林業局副局長左林說:“10多年前,這個位置的沙地還不到10畝,現在已經有幾千畝了。”
“若爾蓋縣草場總面積是1212萬畝,1995年,我們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查,當時的沙化土地面積是24萬畝。”若爾蓋縣林業局副局長米軍說:“12年過去了,我們陸續在1999年、2004年和今年進行了三次普查,這個數字分別增長到38萬畝、92萬畝和158萬畝。”
70年時間,若爾蓋草原似乎經歷了一場生態噩夢。“我在草原上治沙十幾年,卻看著沙地越來越多,沙化越來越快,我心疼啊!”左林低聲的話語里透出一種無奈。
過度放牧、鼠蟲肆虐、氣候變化……草原生態逐步惡化
“我小時候騎馬,在草原上只能看到馬背。大人們帶小孩子到草原,都要給孩子背上拴個繩子,要不然孩子一走遠,就淹沒在草里找不到了。”
50多歲的澤仁多吉在黃河邊的轄曼鄉長大,對草原的變遷感受深刻:“大概1986年的時候,牛羊到了一定數量,草原開始變差,出現了一些沙地。這十幾年下來,草地上的牛羊越來越多,很多沙地都連起來了。”
在二十幾年的時間,草原沙化為什么會如此嚴重呢?
據若爾蓋縣畜牧局統計,在上世紀50年代,若爾蓋全縣共有各類牲畜33萬混合頭;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全縣牲畜就增加到87萬混合頭;2002年,全縣牲畜就已超過117萬混合頭。據測算,若爾蓋草場的載畜量6倍于全國平均水平。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提高草原載畜率和草場利用率,若爾蓋草原上開展了一場“向沼澤濕地要草場”的大行動,在沼澤里開出上千個排水溝,把水一直排到黃河里。
脫水的沼澤地非但沒有變成豐美的草場,反而板結硬化,并迅速退化、沙化。那場耗時耗力的人工開溝排水工程致使120萬畝的水沼澤變成半濕沼澤或干沼澤。現在,很多排水溝渠仍在正常運行。
“過去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現在是風吹草低見老鼠。”縣畜牧局的李開章說,鼠害蟲害是沙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在草原面積最大的熱爾大壩地區,記者看到鼠洞非常之多,有些草地每平方米有三四個鼠洞,還不時有幾只老鼠探頭探腦。每個鼠洞口都是一小片沙地,小的有臉盆大小,大的超過1平方米。
若爾蓋草原的鼠害以高原鼢鼠為主,蟲害以草原毛蟲和草原蝗蟲為主。現在,全縣鼠蟲害分布面積高達800.5萬畝,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81.9%。每年因鼠蟲危害導致直接經濟損失2400萬元。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生態專家張鐿鋰介紹說,高原鼢鼠是草地害鼠之首,每只鼢鼠一年可以打最多150個洞,破壞近1畝草原。
“草原鼠蟲害的加劇和它們的天敵減少有關系,過去打獵的人很多,草原上的狐貍、狼、鷹、鷲和其它動物的數量大大減少。現在禁止打獵了,這些動物的種群正在慢慢恢復。”
氣象資料顯示,從1957年到2000年,若爾蓋44年間平均氣溫上升了1.36℃,遠高于我國升溫0.8℃的平均水平。過去10年,若爾蓋冬春干旱更加嚴重,降雨量下降,為草地沙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有氣候專家指出,面積廣闊的泥炭地與氣候變暖息息相關,泥炭地退化會造成大量碳素的釋放,或許是氣候變暖的誘因之一。“因此,要遏制氣候變暖,保護和恢復泥炭沼澤地生態是一項重要的措施。”
治沙速度趕不上沙化速度;“治早、治小”,大草原期待搶救性的治理
在唐克鄉一片草原中間的沙地上,左林用手挖了一個坑,里面出現了濕潤的沙子。
“現在若爾蓋草原的沙化還只是表面沙化,土壤結構還沒有本質變化,現在治理還來得及。”左林說,“等到完全沙化再治就困難了,可能要比現在多付出幾十倍的代價。”
他介紹說,這里每年降水有600多毫米,而400毫米是草類植物生長的臨界點,如果應對及時得當,恢復植被大有希望。
過去10多年,若爾蓋進行了大量的治沙試驗,通過試驗示范基地和示范區建設,對不同的沙地類型都有成功的治理模式和方法,已經累計成功治理各類沙地近6000公頃,差不多9萬畝。
“但是與草原沙化的速度相比,我們治沙的速度太慢了。”左林說,我們10多年治了9萬畝,而沙化面積卻有大約150萬畝。他坦言,現在最大的困難還是經費問題,投入有限,一年只有幾十萬元,只能搞一些試點,還無法大規模推廣。
“草原退化沙化已經直接影響到本地新農村建設和群眾生產生活。”若爾蓋縣縣委書記張銳說,目前,局部治理、整體惡化的趨勢十分明顯,必須進行搶救性的治理,“治早、治小”,不治不行。
對于過度放牧,當地畜牧局負責人道出了無奈:若爾蓋牧民傳統的生產活動就是放牧,牛羊是他們惟一的經濟來源和賴以生存的生產工具。
專家認為,要解決過度放牧的問題,最根本的辦法就是生態移民,將牧民從草原上遷移出來。但是牧民搬遷不僅需要修建房屋,還需要對他們進行教育、培訓、安排。
李開章說,“過去傳統散養的放牧方式,幾乎是‘牛羊吃掉1/3,踩掉1/3,浪費1/3’。”現在,若爾蓋縣正試圖幫助牧民改變這種方式,推行舍飼和半舍飼。
“對于鼠蟲害的問題,很多專家都來考察過,卻沒有什么太好的辦法。每年我們都組織大規模的人工滅鼠,但只能控制其發展的趨勢。”若爾蓋在草原上修建很多鷹架,吸引老鷹。“要恢復鼠類天敵的數量,使草地的食物鏈趨于正常。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為了保持和加大降雨量,特別是給黃河補水,若爾蓋實施人工降雨的力度很大。在記者采訪的這些天里,幾乎每天都能不時聽到人工降雨大炮“轟轟”的聲音。但是至少在這幾天里,“雨炮”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基本上沒有下雨。偶爾一場雨來了,也很快就停了。
在若爾蓋大草原采訪這幾天,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在這里,我看到了“中國最美的高原濕地”美麗的一面。但是,與這美景伴生的,還有傷痕累累的草地、嚴重沙化退化的草場、連綿起伏的沙丘。
若爾蓋草原正處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交界地區。黃河從草原西部流過;長江支流白龍江在其境內發源,逶迤向東流去。專家認為,若爾蓋草原和濕地的退化,將會對黃河、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產生嚴峻的影響。
一組沉重的數字:國家林業局2004年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數據顯示,我國沙化土地已經有173.9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影響著近4億人的生產和生活。
沙化,不僅僅是若爾蓋,更是整個中國都必須正視和積極應對的生態考驗。
趙亞輝 2007年08月23日
“本來由松潘入甘肅有三條路可走,有兩條是走草地,一條是過大山林……我們因為沒有走草地的設備,所以走的是第三條。”
――范長江 ?《中國的西北角》
范長江文中所說的“草地”指的便是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若爾蓋大草地。當年,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又缺少必要的設備,范長江繞過了草地,進入甘肅。在“重走中國的西北角”采訪途中,記者走進了若爾蓋大草地。
站在若爾蓋草原核心區的一條公路上,記者看到的景色與“茫茫草原”大不相同:遠處是連綿起伏的沙丘,眼前草場上的草大概只有20厘米高,草地中遍布著一塊塊傷疤般丑陋的沙地,成群結隊的牛羊在啃路邊的草根。
這就是當年紅軍走過的曾經沼澤遍布的茫茫草地嗎?這就是“中國最美的濕地草原”嗎?這就是那個令人魂牽夢繞的“中國黑頸鶴之鄉”嗎?
茫茫草地正在加速消失,沼澤難覓蹤跡,濕地面積萎縮超過60%
若爾蓋濕地草原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也是我國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澤地。這里泥炭總儲量達70億立方米,蓄水總量近100億立方米,被中外專家譽為“中國西部高原之腎”。
1935年8月,紅軍右路軍進入若爾蓋草地。據資料記載,“草地的情景令人怵目驚心,紅軍戰士舉目望去,茫茫無邊的草原上籠罩著陰森迷蒙的濃霧,很難辨別方向。草叢里河溝交錯,積水泛濫,水呈黑色,散發著腐臭的氣味。在這廣闊無邊的沼澤中行軍,紅軍戰士稍不留神就會陷入泥潭,被它無情地吞沒。”
70多年過去了,當年留下無數心酸和故事的茫茫大草地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遷――它正在加速消失中。
現在,沼澤已經難覓蹤跡,草地中的300多個湖泊干涸了200多個,濕地面積萎縮超過60%,草原沙化面積已達草原總面積的13%,而且還在以每年11.65%的速度遞增。
“翻過前面那座小沙山,就可以看到連綿幾千畝的沙地。”若爾蓋縣林業局副局長左林說:“10多年前,這個位置的沙地還不到10畝,現在已經有幾千畝了。”
“若爾蓋縣草場總面積是1212萬畝,1995年,我們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查,當時的沙化土地面積是24萬畝。”若爾蓋縣林業局副局長米軍說:“12年過去了,我們陸續在1999年、2004年和今年進行了三次普查,這個數字分別增長到38萬畝、92萬畝和158萬畝。”
70年時間,若爾蓋草原似乎經歷了一場生態噩夢。“我在草原上治沙十幾年,卻看著沙地越來越多,沙化越來越快,我心疼啊!”左林低聲的話語里透出一種無奈。
過度放牧、鼠蟲肆虐、氣候變化……草原生態逐步惡化
“我小時候騎馬,在草原上只能看到馬背。大人們帶小孩子到草原,都要給孩子背上拴個繩子,要不然孩子一走遠,就淹沒在草里找不到了。”
50多歲的澤仁多吉在黃河邊的轄曼鄉長大,對草原的變遷感受深刻:“大概1986年的時候,牛羊到了一定數量,草原開始變差,出現了一些沙地。這十幾年下來,草地上的牛羊越來越多,很多沙地都連起來了。”
在二十幾年的時間,草原沙化為什么會如此嚴重呢?
據若爾蓋縣畜牧局統計,在上世紀50年代,若爾蓋全縣共有各類牲畜33萬混合頭;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全縣牲畜就增加到87萬混合頭;2002年,全縣牲畜就已超過117萬混合頭。據測算,若爾蓋草場的載畜量6倍于全國平均水平。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提高草原載畜率和草場利用率,若爾蓋草原上開展了一場“向沼澤濕地要草場”的大行動,在沼澤里開出上千個排水溝,把水一直排到黃河里。
脫水的沼澤地非但沒有變成豐美的草場,反而板結硬化,并迅速退化、沙化。那場耗時耗力的人工開溝排水工程致使120萬畝的水沼澤變成半濕沼澤或干沼澤。現在,很多排水溝渠仍在正常運行。
“過去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現在是風吹草低見老鼠。”縣畜牧局的李開章說,鼠害蟲害是沙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在草原面積最大的熱爾大壩地區,記者看到鼠洞非常之多,有些草地每平方米有三四個鼠洞,還不時有幾只老鼠探頭探腦。每個鼠洞口都是一小片沙地,小的有臉盆大小,大的超過1平方米。
若爾蓋草原的鼠害以高原鼢鼠為主,蟲害以草原毛蟲和草原蝗蟲為主。現在,全縣鼠蟲害分布面積高達800.5萬畝,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81.9%。每年因鼠蟲危害導致直接經濟損失2400萬元。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生態專家張鐿鋰介紹說,高原鼢鼠是草地害鼠之首,每只鼢鼠一年可以打最多150個洞,破壞近1畝草原。
“草原鼠蟲害的加劇和它們的天敵減少有關系,過去打獵的人很多,草原上的狐貍、狼、鷹、鷲和其它動物的數量大大減少。現在禁止打獵了,這些動物的種群正在慢慢恢復。”
氣象資料顯示,從1957年到2000年,若爾蓋44年間平均氣溫上升了1.36℃,遠高于我國升溫0.8℃的平均水平。過去10年,若爾蓋冬春干旱更加嚴重,降雨量下降,為草地沙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有氣候專家指出,面積廣闊的泥炭地與氣候變暖息息相關,泥炭地退化會造成大量碳素的釋放,或許是氣候變暖的誘因之一。“因此,要遏制氣候變暖,保護和恢復泥炭沼澤地生態是一項重要的措施。”
治沙速度趕不上沙化速度;“治早、治小”,大草原期待搶救性的治理
在唐克鄉一片草原中間的沙地上,左林用手挖了一個坑,里面出現了濕潤的沙子。
“現在若爾蓋草原的沙化還只是表面沙化,土壤結構還沒有本質變化,現在治理還來得及。”左林說,“等到完全沙化再治就困難了,可能要比現在多付出幾十倍的代價。”
他介紹說,這里每年降水有600多毫米,而400毫米是草類植物生長的臨界點,如果應對及時得當,恢復植被大有希望。
過去10多年,若爾蓋進行了大量的治沙試驗,通過試驗示范基地和示范區建設,對不同的沙地類型都有成功的治理模式和方法,已經累計成功治理各類沙地近6000公頃,差不多9萬畝。
“但是與草原沙化的速度相比,我們治沙的速度太慢了。”左林說,我們10多年治了9萬畝,而沙化面積卻有大約150萬畝。他坦言,現在最大的困難還是經費問題,投入有限,一年只有幾十萬元,只能搞一些試點,還無法大規模推廣。
“草原退化沙化已經直接影響到本地新農村建設和群眾生產生活。”若爾蓋縣縣委書記張銳說,目前,局部治理、整體惡化的趨勢十分明顯,必須進行搶救性的治理,“治早、治小”,不治不行。
對于過度放牧,當地畜牧局負責人道出了無奈:若爾蓋牧民傳統的生產活動就是放牧,牛羊是他們惟一的經濟來源和賴以生存的生產工具。
專家認為,要解決過度放牧的問題,最根本的辦法就是生態移民,將牧民從草原上遷移出來。但是牧民搬遷不僅需要修建房屋,還需要對他們進行教育、培訓、安排。
李開章說,“過去傳統散養的放牧方式,幾乎是‘牛羊吃掉1/3,踩掉1/3,浪費1/3’。”現在,若爾蓋縣正試圖幫助牧民改變這種方式,推行舍飼和半舍飼。
“對于鼠蟲害的問題,很多專家都來考察過,卻沒有什么太好的辦法。每年我們都組織大規模的人工滅鼠,但只能控制其發展的趨勢。”若爾蓋在草原上修建很多鷹架,吸引老鷹。“要恢復鼠類天敵的數量,使草地的食物鏈趨于正常。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為了保持和加大降雨量,特別是給黃河補水,若爾蓋實施人工降雨的力度很大。在記者采訪的這些天里,幾乎每天都能不時聽到人工降雨大炮“轟轟”的聲音。但是至少在這幾天里,“雨炮”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基本上沒有下雨。偶爾一場雨來了,也很快就停了。
在若爾蓋大草原采訪這幾天,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在這里,我看到了“中國最美的高原濕地”美麗的一面。但是,與這美景伴生的,還有傷痕累累的草地、嚴重沙化退化的草場、連綿起伏的沙丘。
若爾蓋草原正處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交界地區。黃河從草原西部流過;長江支流白龍江在其境內發源,逶迤向東流去。專家認為,若爾蓋草原和濕地的退化,將會對黃河、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產生嚴峻的影響。
一組沉重的數字:國家林業局2004年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數據顯示,我國沙化土地已經有173.9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影響著近4億人的生產和生活。
沙化,不僅僅是若爾蓋,更是整個中國都必須正視和積極應對的生態考驗。
趙亞輝 2007年08月23日
編輯:admin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