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通道??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在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主辦的“城市景觀之路”系列培訓班第13期之“大理州城鄉景觀規劃與管理高級研修班”中,來自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的韓西麗博士給大家做了一堂富有前瞻意義的“城市開放空間規劃中的綠色通道網絡思想”研究報告,給大家帶來一次思想觀念上的革新。
綠色通道概念和國外經驗
首先,韓老師詳細介紹了全球綠色通道的發展情況。她指出綠色通道最早由Whyte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是指相互連接的線狀的、近似線狀的自然和文化區域,兼生態、文化、娛樂為一體。在60-70年代,綠色通道的概念得到進一步發展。直到80年代末,才得到美國官方的首肯,此后,綠色通道概念才被大家廣為接受、推廣、應用。
隨后,韓老師以溫哥華為例,解釋了綠色通道在今天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使得步行、自行車通行更加有趣;使得自行車通行更加安全;減少汽車的影響;增加城市綠化面積;利用公共藝術使得GW更有趣等。同時還以斯洛文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環城綠道項目進行了細致分析。
盧布爾雅那環城綠道位于城市邊緣地帶,總長33公里,于1957-1958年建成,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完整地環繞城市建成區的綠道,而如今,這條綠道已經成為該市最富活力的場所。韓老師重點對這條綠道景觀設計系統中的主體通道、節點系統、標識系統進行了詳細分析,同時,還對綠道與城市周邊用地的結合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大家很好的啟發。
中國城市“窘況”
正如前幾天奧運會測試期間,北京市政府為了緩解交通壓力和改善城市環境,而下令從8月18-21日期間實行單雙號車隔日上路的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受到市民的贊譽。但隨著22號單、雙號車輛的同時“解禁”,北京的環境還將恢復往日的“窘況”。
有媒體報道,為了緩解交通壓力和改善城市環境,應該鼓勵市民多騎自行車出入,但城市現狀令騎自行車的市民卻感到擔憂!仇保興副部長在去年“全國節約型園林綠化現場會”上做的關于“開展節約型園林綠化,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報告中也指出:“如果城市的自行車道全部在樹陰中穿行,更多的市民會利用自行車當交通工具,城市的交通能源消耗就可以降低很多。荷蘭等國自行車率達到35%,我國反而下降至25%不到。但我們有的領導同志在綠化決策上堅持了錯誤的方式,把綠化隔離帶全栽上花,種上草,高大的喬木被砍掉,或為拓寬道路,把原來的高大樹換成小樹,造成了自行車道沒樹陰,沒人愿意騎自行車。我國大多數地方的氣候是夏熱冬冷,必須在自行車道上種高大的喬木,這是國情的需要”。然而,現實中我們卻沒有建立屬于自行車自己的綠色廊道。甚至我們對這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可喜的是,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通過對國外綠色通道進行了全面分析后,已經將他國成功的經驗開始應用到中國城市邊緣地帶綠色通道的設計當中,韓老師指出:“我們已經在浙江椒江城市綠色通道的建立進行了實質性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最后,通過對國外綠色通道的研究和對浙江椒江城市綠色通道實驗,韓老師也對我國的其他城市開放空間規劃提出了五點要求:結合城市具有明確自然及歷史文化特征的線路規劃建設復合功能的綠道;預先在城市邊緣帶規劃綠道作為城市開放空間的儲備;重視城市綠道即帶狀開放空間網絡的培育;將建設和維護成本最小化作為綠道設計的主要評價指標之一;定期組織活動帶動綠道的使用。
現在我們仍然注重城市“點狀”綠地的設計,其實,“線狀”綠地更能給一個城市帶來生機和活力。未來的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將是中國城市化繼續擴張的時期,而中國的城市面積將繼續擴大,這對我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同時這對我們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如何使我們百年后的城市更生態、更易居,而現在就應該值得我們思考!因此,只有合理建設城市的綠色通道,才能使城市中市民的生活更美好!
摘自 中華園林網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