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導讀”讀后感
從18世紀中葉開始,西方園林營建的形式和范疇發生了很大變化。英國在30年代出現了自然式風景園,以后這種形式傳播到整個歐洲,并隨著歐洲殖民者的足跡傳播到美洲、南非、大洋洲等地。18世紀70年代以后,以英國為主的歐洲一些研究機構和種苗商人競相從美洲、南非、印度、中國、日本、大洋洲等地引種植物并開展觀賞植物育種事業,為造園提供豐富多彩的植物種和園藝品種,促使園林造景成為自然景觀中優美部分的提煉與藝術再現;從而也使園林設計工作從由建筑師主持轉變為由園藝師主導。
1853年,在主張以慈善行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1771?1858)倡導下,英國建起了第一座有公園、綠地、體育場和兒童游戲場的錫爾泰(Seltalre)新城鎮。以后又陸續建起了伯恩威利(Bournville)和陽光港鎮(Port Sunlight)。
1832年,美國人對阿肯色州的一處大溫泉及其外圍地帶立法保護(后來定為國家公園)。1836年,設計紐約中央公園的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把自己的職業稱為景觀營造師(Landscape architect,而不是景觀設計師)。1872年,面積7770km2的黃石國家公園依法確立。以后在許多國家都出現了大量保護大面積自然景觀的國家公園。這些都標志著人類對待自然景觀的態度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898年,英國的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發表了建設田園城市的主張(Garden City Of Tomorrow)。人們對城市公害的認識日益加深。自那以后,在歐美的城市規劃中,園林的概念從一個個孤立的封閉境域中解放出來,形成布滿整個城市及其外圍的綠地系統,承擔起改善城市環境的任務。“園林”一詞所代表的內容也從造園擴展到城市綠化領域。
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破壞自然的行為愈演愈烈,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也日益加劇。與此同時,生態科學和環境科學理論不斷進步。許多有識之士認識到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迫切性。于是大地景觀規劃的理論與實踐發展起來。
以上就是“園林”這一名詞所涵蓋的內容。270多年來,從造園擴展到城市綠化,再擴展到大地景觀規劃,不斷擴大工作和研究對象領域。在這個過程中,前面的階段是后續階段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基礎,而不是以后的階段取代前面的階段;更不是彼此相互抵觸或排斥。在理論、技術和藝術創造方面,優秀的傳統經驗和精髓還必須加以繼承和發揚。
每樣事物都要有個名稱,作為它全部內容的代稱。事物的內容往往在不斷變化、發展;而名稱卻不能天天更改。名稱還必須簡短,不可能反映所代表的全部內容實質。有些人不認真去了解各個名稱所代表的內容實質,卻習慣于“顧名思義”。這樣只通過名稱去推斷內容涵義的人,所設想的事物與真正的事物有時會相差萬里。為了盡可能名實相符,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已經習慣于把“園林”一詞改稱為“風景園林”。“風景園林”和“導讀”中所稱的“景觀設計”都是對英語中Landscape architecture(意為景觀營造或風景營造)的中譯。還有人把此詞譯作“景觀建筑”,以顯示自己更為洋化。 對一個英語名詞做出不同的翻譯也許能迷惑那些不愿深究其內容實質而習慣于“顧名思義”,不求甚解的先生大人們,卻不可能改變它所代表的內容實質。真正的問題在于這些從業者們是否確實掌握了風景園林(或稱景觀設計、景觀建筑)所涵蓋的全部知識。用舊瓶裝上新酒,如果酒是好酒,還不影響飲用;但是如果把黃酒裝到燒酒的瓶子里去賣,反把別人的燒酒誣陷為假酒,那就是既欺騙顧客又違背廣告法的行為了。
今天風景園林學科所包含的理論、技術和藝術內容十分廣泛。它不僅建立在植物科學、農學、林學、氣候學、土木建筑工程和社會學、美學、文學藝術的基礎上,而且涉及生態科學、環境科學、地理、水文乃至航空遙感、衛星定位等諸多領域。而且風景園林建設不僅需要規劃、設計,還需要施工、養護、植物培育等各個環節。這些工作缺一不可,同等重要,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人要把這樣廣泛的知識掌握得既博且精,大概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職業分工和人才培養方面,也需要統籌協調,不要趕時尚,圖虛名,熱衷于一隅。如果大家蜂擁去搞規劃設計,而棄施工、養護、植物培育等方面于不顧,風景園林(叫它景觀建筑也罷)事業還是繁榮不起來的。
摘自 景觀中國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