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講解建筑物防震知識:房屋裂縫 專家解疑
解答:填充墻不完全參與抗震。在此次地震中,西安部分住宅產生的房屋裂縫,絕大多數出現在填充墻上。填充墻作為非承重結構構件,出現裂縫肯定不會對房屋安全質量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填充墻的材質較輕,多以多孔磚、加氣混凝土砌塊、GRC墻板為主,起隔斷作用,不起承重作用。
在設計要求上,填充墻并不是單獨體,而是與主體構建部分都有鋼筋連接,為的是增強房屋的整體性。盡管填充墻不起承重作用,但如果沒有填充墻,從建筑構造角度上講,房屋欠缺對稱性,沒有內部結構的支撐,會對房屋整體安全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疑惑二:裂縫的嚴重程度,與居住樓層、裂縫形狀、裂縫出現位置有何關系?
解答:一般來說,判斷裂縫是否嚴重需分三個步驟:產生裂縫的原因;判斷裂縫程度;裂縫是有害還是無害(也就是出現裂縫的部位,是主體構件還是非承重墻構件)。因為裂縫出現的原因比較復雜,有可能是舊縫,這次地震又裂開了;也有可能是地震時產生的新縫;或是因發生地震,使得包裹在抗震伸縮縫周圍的鐵皮、瓷片等裂開或脫落,使得本身就有的抗震伸縮縫暴露在外;還有因氣候、天氣溫度變化出現的干縮縫等。
只要不是出現在承重墻、梁、柱上的裂縫,就不必太緊張,其他等處出現的裂縫,不會對房屋安全而產生影響。
疑惑三:磚混結構(砌體)抗震,如何判斷房屋抗震性能是否良好?
解答:樓層高度不宜超過7層樓的高度;樓體高、寬比不超2倍,即房子盡量要蓋得“胖”些,但并不是越“胖”越好,因為磚混結構的住房一般是板式結構,南北通透,考慮到采光、通風效果需俱佳,一般南北墻面的距離以10?12米之間為宜;橫墻樓間距不要太大,主要指橫墻之間的距離;外形不要太怪,以均勻、對稱為好;按照規定要求,磚混結構的房屋應配置鋼筋混凝土圈梁和構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體。用圈梁、構造柱加強磚混結構的整體性,增強抗震性。
疑惑四:住在高層,地震時房內搖晃厲害,部分家具遭受破損。這樣擺動會不會對房屋壽命產生影響?
解答:一般來說,影響建筑物壽命主要是住宅所受的水平力,如地震、大風等自然災害才可產生水平力。且西安地處內陸區域,遭遇龍卷風、狂風的機率較小,只有地震產生的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對房屋的危害比較大。發生地震后對于房屋建筑來說,只要房屋內主承重墻(房屋主要結構構件)沒有出現破損、大的裂縫,就不會影響到房屋的使用壽命。
房屋建筑抗震現象及解釋
現象:唐山大地震前,有一棟樓地基部分已打好,拖延了兩三年后才在原來基礎上繼續加蓋。這就導致了銜接部分相對薄弱,無形中形成了滑移機制。地震后該樓整棟完好無損,只是水平方向整體發生了移動。
解釋:滑移隔震技術目前并未在國內廣泛推廣,也缺乏大量總結研究,所以該技術在抗震中存在哪些優缺點不太好評述。
其實,對于磚混結構的房屋,可以通過增加構造柱、圈梁來增強房屋的整體性,從而提高房屋安全度。
現象:臺灣大地震中,一棟采用框支剪力墻結構的樓整體朝一個方向傾覆,但上部樓體并沒有徹底坍塌。
解釋:框支剪力墻是指在框架剪力墻結構(在轉換層的位置)上部布置剪力墻體系。一般多用于下部要求大開間,上部住宅、酒店且房間內不能出現柱角的綜合高層房屋。
目前來看,框支結構抗震效果并不好。所以,現行規范里也對該種結構型式有諸多的限制條款。
編輯:songg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