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災害全解讀
2008-06-06 17:05:39 來源:人民網 瀏覽次數:
無標題文檔
導語:
除了堰塞湖(解讀)之外,滑坡、泥石流也是影響嚴重的次生災害??
四川省汶川縣5月12日發生7.8級大地震后,造成大量山體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災害,使從所有方向通往震中地區的汶川映秀鎮和多個重災區的道路幾乎都被破壞,不能通行,救援部隊和大型設備不能進入,這正是造成此次地震救援困難的主要原因。
不僅如此,強烈地震嚴重破壞了巖土體的穩定性,滑坡和泥石流都將進入一個活躍期。這個活躍期將持續20-至30年,特別是近5年泥石流、滑坡將特別活躍。
面對滑坡和泥石流這類地質災害的威脅,我們該怎么做? |
滑 坡:是指斜坡上的巖體由于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 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
滑坡、泥石流的六大破壞 |
遙感圖片:震后綿竹市綿遠河上游河道嚴重受阻
根據16日上午10時航空遙感圖像,經科技人員解譯分析得知,在地震重災區綿竹市天池鄉的綿遠河上游河道嚴重受阻。從北(N31°31′22″,E104°06′39″)到南(N31°28′13″,E104°09′11″)長為9.5公里的河道上,由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造成16處河道阻塞,如圖1所示;有5處大的滑坡泥石流阻斷了河道,其中最嚴重的兩處分別位于(N31°30′10″,E104°07′35″)、(N31°28′58″,E104°09′02″),圖2、3所示。隨著雨季的到來,將會形成多個堰塞湖,存在極大的洪水隱患。
|
災后重建中的減災措施 |
減災五大措施 |
1.次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強烈地震嚴重破壞了巖土體的穩定性,滑坡和泥石流都將進入一個活躍期。這個活躍期將持續20-至30年,特別是近5年泥石流、滑坡將特別活躍,必須加強災區滑坡和泥石流的預測、預報、監測和預警工作,減輕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特別是避免重大人員傷亡。 |
|
2.風險評估與場址選擇
從本次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看,人類的力量在自然災害面前顯得太渺小。在災區城鎮和村莊恢復重建中,應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盡量避開大型滑坡和泥石流危險區。這是減少災害、規避風險的最佳方法。 |
 |
3.道路災害治理與預防
對道路地質災害進行充分的地質災害評估;對大型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點和隱患點重新進行選線,采取繞避方案。在道路重建選線中盡量采用半幅路半幅橋的方案通過峽谷區,盡量避免大量開挖邊坡,誘發大規模滑坡。 |
|
4. 進行災害綜合治理
根據流域災害發育規律和運動特征,提出小流域泥石流綜合治理技術。 |
|
5. 提高山區城鎮防洪標準
山區城鎮不僅遭受山洪和泥石流危害的風險,同時還遭受堰塞湖潰決洪水的風險,山區城鎮恢復重建時,應提高山區城鎮防洪標準,防止超常洪水,特別是堰塞湖潰決洪水對城鎮的危害。 |
|
加強震后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監測預警
震后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多數由強降水誘發,建議加降水(特別是局地強降水)的監測和預報,及時做出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預測預報。同時,對具有重要危害對象的滑坡和泥石流點進行監測和預警。
注重受災群眾臨時安置場所和恢復重建場址的泥石流和滑坡災害評估
受災群眾臨時安置場所和搶險救援人員居住場所應立即進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評估,避免這些場所設置在泥石流和滑坡危險區。對確實無法避開危險區的臨時場所,必須嚴密監測滑坡和泥石流活動,制定相應的臨災預案。在災后恢復重建中應加強滑坡和泥石流災害評估和防治工作。 |
|
|
|
|
|
|
|
圖片科普 |

|
|
|
|
感謝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四川水利抗震救災指揮部專家組成員崔鵬研究員對本策劃的貢獻。獻。
感謝中國科學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對隊對本次策劃的大力支持。
點擊查看 “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 直播回放 |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