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免費變“浩劫” 場面失控考驗了誰
2008年1月1日,福州市又一大型公園――左海公園免費向市民和游人開放。然而,一些游人卻隨地扔果皮、紙屑、塑料袋等垃圾和踐踏花草,不文明的行為與美麗的公園極不和諧。 新華社記者張國俊攝
長春凈月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楊文俊認為,凈月潭免費開放涉及多方利益,一是百姓能否得到實惠,二是環境能否可持續發展,三是公園管理人員工作負擔能否承受等,因此,不能簡單地決定“免”還是“不免”。
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員朱立春認為,免費開放是一件好事,體現了政府對民生的重視,也可讓更多的百姓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文化權益。免費開放不一定非要設定“免費日”,可以考慮其他多種方式,把人流疏導開。比如今天老人免費,明天學生免費,這樣游客就會分散開。還可以推出家庭票、團體票等優惠票,不僅百姓受益,園方還會有一個連帶效益。“讓百姓享有更多的公益文化權利,不一定僅僅是免費,也可以嘗試低價。如果平時永遠是幾十元一張門票,那么免費開放日永遠是‘人滿為患’”。
吉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田毅鵬認為,任何公共資源,包括博物館、公園,都存在自身運行的規律,超過其承載能力,好事就會變成壞事。因此,在免費開放前,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認真研究,制訂一套適應免費開放的運行機制和操作辦法。
田毅鵬說,免費開放出現的混亂局面可能與門票價格過高有關。他認為,應該對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的性質進行界定,在它的體制框架內,嘗試其公益性的限度。如果是像市內公園一樣,以休閑為主,就應該讓更多的人進來,如果以生態觀光為主,就應該控制人流。否則,一味強調免費開放,其產生的負面效應可能遠遠大于產生的公益效應。
長春時評人牛角認為,免費日等很多政府意愿式的優惠政策,能否持續下去往往和公民素質息息相關。每一個不文明游客的行為都是對其他人權利的損害,對這種行為的漠視也將最終觸及自身利益。牛角認為,”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的公民還沒有學會‘共贏’”。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