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雕塑:用科技成就園林藝術夢想
1年前,當唐堯第一次聽說“數碼雕塑”時,心里就很癢癢。他尋思著,作為中國雕塑學會的理事,一定得找個機會,把這種新鮮的雕塑方式帶到中國。2008年10月4日,一場聚集四位當今頂尖數碼石雕藝術家作品的展覽,在北京今日美術館正式拉開帷幕。
整個展覽分為室內和室外兩部分。在室內展出的都是藝術家利用數碼技術創作的塑料胚模,而室外則是工匠們根據胚模用石料雕刻的大型成品。“數碼雕塑最大的本領,就是可以讓藝術家將用電腦設計的虛擬影像,借助數碼技術最終變成存在于真實空間的三維物體。”作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唐堯對《北京科技報》說。
“雕塑家,尤其是抽象雕塑家在借助三維數碼技術軟件強大的支持后,不但可以在電腦中構建雕塑的基本造型,而且可以對此進行拷貝和變換,包括縮放、擠壓、拉伸、扭轉等。”從事雕塑行業20多年的唐堯說,這是以往用紙上草圖、架上泥塑和小樣模型的方式,根本無法達到的效果。
待數碼模型敲定后,只需將文件傳輸到與電腦連接的雕塑設備中,不一會兒功夫,屏幕上復雜的三維造型就被你握于掌中了。“有人說,數碼雕塑只是藝術家滑動鼠標的游戲,當一切都依賴于現代技術,那些塑料胚膜即使再令人稱奇,也是冷冰冰的偽藝術。”唐堯說,要回應這種質疑,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身感受一下展廳里的作品。
唐堯向記者展示了一組羅伯特?麥克爾?史密斯的作品,乍看起來,好像是一些史前生物、深海的奇異植物、貝類或是軟體動物以及微生物的混合體。“羅伯特26歲就開始在夏威夷馬諾大學教授雕塑,海洋成為他創作的主要靈感。但是我們無法運用簡單的畫筆或者雕刻刀,造就一件集合眾多生物,仿佛基因突變后形成的新生命。因為不同生物并不是簡單地拼接,而是在三維環境中彼此切合于一體,并進行了旋轉、重組等高難度動作。這樣的作品,是對生命的重新體驗。”唐堯說。
而另一件喬恩?伊舍伍德的作品《講故事的歌者》,是一只周身布滿立體紋路的巨大花瓶。它是將陶藝中形成的泥坯,用三維掃描儀掃描到電腦中,轉變為虛擬空間中的數碼模型。然后再將水波肌理等連續圖案,附著在模型上,并自然呈現出疏密有序的變化。“我們當然可以徒手制造出擁有漂亮圖案的瓶型雕塑,但是卻無法將真實的三維紋理一同打造出來。藝術在這里,幾乎精確到毫無瑕疵。”
30年前從數學系轉行雕塑業的唐堯,一直與泥土和石頭為伴,數碼雕塑讓他開始領悟科技改變藝術的巨大潛能。“在國外,自計算機誕生的那天,就有藝術家利用它來創造藝術。毫無疑問,數碼技術正在成為人類生活最活躍、最重要的科技手段,它已經顛覆了傳統的生活,在這種浪潮中,藝術不可能置身事外。”唐堯說,數碼雕刻的審美,是理性和虛擬的結合,“這是人類第一次感到自己可以如此隨心所欲地創作一個全新的世界。”
編輯:xua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