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堅:還原真實的“上海灘”(組圖)

當我們高呼“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城市是有歷史的。
這些歷史在每一方土地上,在每一棟廠房中,珍惜和善待它們的存在,方可使城市充滿意義,使生活充滿意義。當我們為建造世界一流的建筑和宏偉的世博園的時候,我們不應忘記,一個“令人難忘”的工程在于它能夠最經濟、簡單、科學而藝術地解決問題。在這塊場地上的主要問題是諸如洪澇問題、人流集散、生態重建、工業遺產的再利用問題。
??俞孔堅
“野草之美”、“足下文化”、“灘的回歸”、“人性的場所”、“工業遺產的價值”……當聽到人們用這樣的語言來闡釋上海世博園核心景觀設計創意時,我立刻聯想起中國景觀設計界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名字,頭腦中立時浮現出一張英俊、和善的面龐,一個魁梧、風度翩翩的身影,而耳邊回蕩起一個和緩卻常常振聾發聵的聲音,他就是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院院長、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俞孔堅教授。而后來了解到的信息印證了我憑直覺做出的判斷:世博園核心景觀設計果然出自俞孔堅和他的土人設計團隊之手。
日前,本報記者走近俞孔堅教授,就上海世博園核心景觀設計對其進行了獨家專訪。
圍繞3方面定位世博中心綠地
俞孔堅教授指出,世博園中心綠地是園區景觀設計的重點,而中心綠地的定位必須考慮上海世博園區獨特的地理位置,他說園區位于浦江兩岸,既是舊區改造和產業布局調整的重點地區,也是新一輪城市空間拓展、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是一個兼具多重內涵的場地,其景觀規劃設計涉及城市中心區復興、濱水區規劃、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等諸多方面的課題,因而必須對其多角度規劃定位。具體來說就是綜合考慮上海缺什么、場地能做什么、世博會需要什么。
俞孔堅教授和他的團隊專門研究了上海公園綠地的演變過程,探討了上海市民休閑方式的發展脈絡,分析了上海公園綠地結構、功能及其與其它城市用地,他們最后得出的結論:上海缺少市民方便可達的大型綠地,缺少與水結合尤其是城市濕地公園和植被多樣化的公園。
為了回答場地能做什么,俞孔堅教授和他的設計團隊深入園區,調查了解場地建構筑物、現狀植被,挖掘場地背后隱藏的各種故事,分析其包含的有利因素和局限性,最后得出結論:場地具有豐富的、價值很高的工業遺產,大量的工業建構筑物都可以再利用,又有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如果能充分挖掘利用,可以形成獨具特色的世博景觀。
滿足世博會的需求當然是中心綠地設計定位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俞孔堅教授認為首先要滿足世博會期間人流的疏散要求。預計世博會期間每天將有約7萬人次的高峰人流,世博綠地必須為緩解人流壓力,特別是在緊急事件發生時,提供便捷、安全的疏散機會;其次景觀應該滿足主辦國的展示需求,俞孔堅教授認為,中國應該借此景觀向世界展示本國的生態與環境的憂患意識和治理嘗試,并以及來表現“對人的關懷”和“對足下文化的珍惜”。

實現灘的回歸,保存歷史記憶
正是綜合考慮上述3個方面,俞孔堅教授和設計團隊找到了上海世博核心區景觀的總體定位:基于生態設計原則、尊重場地的工業遺產、滿足多重體驗需求的大型濱江綠地,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俞孔堅教授說,首先要實現“灘”的回歸。上海灘,顧名思義,歷史上曾有大面積灘涂濕地的存在,因此要保護現存僅有的一小塊濕地,同時要盡力恢復部分濕地,重塑“灘”的形態,通過水體、土壤和動植物群落的恢復,將自然重新引入城市中,營造便利可達的城市綠核,恢復黃浦江兩岸自然灘地的生態景觀。其次,保存歷史記憶,保留場地中承載了近現代工業文明的建筑物、構筑物、工業活動印跡和故事,讓參觀者可以追溯場地的記憶。再次,濱江綠地要充分考慮市民需求,綜合多種功能,融體育活動、休閑游憩、科普教育、藝術創意于一體,營造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
“雙堤夾鏡”實現綠色夢想
講解完自己的設計理念和世博園現實環境之后,俞孔堅教授向記者勾勒了他們創作的景觀設計方案具體內容。他說,該設計方案的主體稱作“雙堤夾鏡”,其整體結構為兩條防洪堤夾一系列濕地(“鏡”)的格局,分為臨江濱水帶、內河濕地帶、夾岸疏林草地帶、堤內庭院藝術帶四大部分。它們的具體分布和構成情況:臨江濱水帶分布在百年一遇防洪堤之外,由不同類型的生態堤岸、濕地、碼頭等構成,濱江棧道貫連其間,使人與日常的潮水和江波相呼吸,并感受豐富的濱江生態系統和生物群落;內河濕地帶分布在百年一遇防洪堤和千年一遇防洪堤之間,由濕地和溪流組成;夾岸疏林草地帶分布內河濕地兩側,為緩坡草地和鄉土喬木林,自水邊至防洪堤頂林木由疏而密,基調樹種由落葉的楓香和烏桕過渡到常綠的香樟林。在世博會期間,此區域綠地承擔一定的人流疏散作用,平時則是輕松的休憩地;堤內庭院藝術帶分布在千年一遇防洪堤之內側,靠近展館一帶,展區通往綠地的南北道路劃分出多個地塊,利用這些地塊設計了15個小庭院,它們將生態環保新技術與景觀相結合,充分展示人類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技術,包括太陽能利用、雨水收集和水能利用、廢舊材料再利用、風能、屋頂花園新技術等等,體現未來的城市如何使生活變得更美好的綠色、環保、節能主題。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