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機制創新助云花提質增效
??訪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長張顥
作為云南本地的花卉科研機構,云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近年來緊緊圍繞本地花卉產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關鍵技術需求,以鮮切花、特色花卉和園林植物為研究對象,采取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并重的方針,重點攻克育種技術及花卉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示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日前,記者采訪了研究所副所長張顥,他認為花卉研究所的成績來源于科技與機制的不斷創新。
新品種研發碩果累累
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云南省科技計劃項目和國家科技成果示范推廣等項目的實施和推動下,云南農科院花卉研究所構建了較為完備的花卉育種技術體系,并集成了一批實用種苗快繁技術、切花栽培標準化技術和采后處理關鍵技術,這也為研究所的新品種選育提供了保障。張顥告訴記者:“截至2008年底,我們共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康乃馨、月季、百合、非洲菊、滿天星、花毛茛、報春等花卉新品種34個,其中11個品種獲新品種權證書,公告階段的品種有14個,在云南省申請注冊的品種有9個。其中康乃馨和非洲菊為全國第一批新品種,獲得品種權數量居全國前列。此外,我們還每年定期向市場推出2到3個優良品種,直接應用于生產。為了提升云南花卉的品質以及推廣新品種,我們的科研人員編寫實用技術專著13部,并申請技術專利5個。”
共享模式助推云花增效
如何讓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助推劑,一直是科研和生產的關鍵點。記者了解到,云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在國內率先推出了“零專利費”為核心的“共享模式”,實現成果的無障礙轉化,讓科研的果實直接惠及到花農和企業。張顥說:“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將新品種免費授權給花卉企業、花農經濟合作社、花卉種植大戶繁殖和使用,在授權期內無需支付品種專利費。授權期結束后,被授權許可方可根據品種的市場表現來決定是否接受有償轉讓。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研究所已先后與昆明同馨花卉有限公司、昆明煜輝花卉有限公司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10余家企業簽訂了繁殖許可合同,建立了‘共享模式’。”據悉,去年,應用該模式推廣自育品種的種苗已達800萬株,合作生產的切花產量達1.2億支,為生產者節省種苗專利費300萬元。其中,滿天星“云星”系列新品種的應用率占到云南市場近八成的份額,康乃馨、月季和非洲菊的新品種切花成功出口到韓國、泰國和哥倫比亞。
如今,花卉研究所的種苗快繁技術、切花栽培標準化技術和采后處理關鍵技術覆蓋面積達云南花卉種植面積的70%,帶動3000余戶花農增收致富,在真正意義上幫助云南花卉產業實現了提質增效。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