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層論壇觀點摘錄
9月5日下午,由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及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層論壇(威海論壇)”在藍天賓館舉行。論壇上,來自國內人居環境建設與發展領域的專家和城市與會代表,圍繞“人居?和諧?創新”這一主題,從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背景與規劃原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城市綜合交通建設與城市人居環境改善,生態環境建設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等方面,展開了廣泛的交流與探討。
人居城市環境是促發展保和諧的“無形資本”
楊煥彩(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和諧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各項要求,大力實施城鎮化戰略,深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園林城市創建活動,不斷加大城市生態環境設施建設力度,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全省城市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城鎮環境整治和園林綠化是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兩個重要方面。在實踐中,我省各級政府牢固樹立起“環境是生產力”的觀念,廣泛深入地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創建園林城市活動,城市環境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城市臟亂差現象明顯改觀,城市園林綠化取得跨越式發展,城鎮人居環境建設水平顯著提升。
楊煥彩表示,通過環境整治和園林綠化形成的整潔優美、文明有序、和諧發展的人居城市環境,是實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無形資本”。因此,要不斷提升對這兩項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使環境整治和園林綠化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做出貢獻,為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發揮積極作用,也為辦好全運會、園博會提供有力保障。
人居環境建設要凸顯中華文化
梁本凡(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人居環境研究部主任):威海人居環境建設成功的關鍵在于,威海突出了山海交融的地理特點,突出了歷史文化的地方性特點和對民族精神進行了繼承與發展。
當前我國城市人居環境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都市人居環境中的中華文化日漸缺失,西洋建筑文化盛行;園林規劃雕塑設計與建筑工程等過分人工化,不能與自然人文環境高度和諧統一;支撐我國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綜合性法律法規缺位,有關城市園林綠化法律法規亟待梳理。
我們要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和諧世界觀、凸顯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促進中國和平崛起與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人居環境事業的現實與歷史意義;構建中華人居環境的文化價值觀與最佳人居環境評價的價值標準;通過舉辦高層論壇等形式,改善人居環境,弘揚與宣傳中華民族優秀人居環境文化價值觀。
城鎮規劃建設必須走資源節約道路
王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改革開放以后的快速城鎮化進程,同時也是中國城市的人居環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過程。然而,快速城鎮化也帶來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水資源緊缺、能源壓力大、環境條件差、土地粗放使用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觀等。因此,新時期城市發展必須以保護資源環境為前提,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人居環境條件的改善為根本,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道路,城鄉統籌,全面發展。
未來的城鎮化發展要以“健康城鎮化”為目標,提出積極穩妥的城鎮化戰略,建立以交通為核心的城鎮發展支撐體系,加強對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引導。
人居環境建設要從我國城鎮發展面臨的問題出發,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中國人居環境獎的載體作用,利用中國人居環境獎的有力平臺,更好地推動城市建設各項工作全面開展,進一步提高我國城鎮化的質量;應當著眼于解決中國當前城市發展中的“瓶頸”問題,鼓勵創新性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矛盾,與聯合國人居獎銜接,宣傳中國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成就。
城市交通服務必須以人為本
殷廣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工程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交通服務的對象不僅僅是車輛,更重要的是人;交通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城市的人居環境。
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背景和不同的科技水平下,發展交通對人居環境改善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目前,我國正處在多元化交通方式飛速發展的時期,如何通過綜合交通的系統建設,推動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
要發揮綜合交通對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作用,必須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要把握區域交通建設的機遇,實現城市空間群的優化;要確立以綠色交通系統為主導的交通方式,塑造優良的生活活動模式,實現土地利用與交通的協調;要立足于改善服務水平,實現公共交通發展與管理的創新;要發掘推動城市發展的歷史特色,實現綜合交通的特色保護;要注重細節,調動規劃管理,實現交通系統的以人為本。只有充分地把握住綜合交通緊急規劃的特征,才能科學有效地推進我國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本報記者 張軍濤 實習記者 孫蓓蓓)
編輯:e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