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愉訪談:我國園林教育科研值得反思
??訪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陳俊愉
新中國成立60年之際,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陳俊愉回首中國園林教育走過的道路感慨萬千,對未來的發展寄予厚望。
我國高校開園林課始于70年前
已是92歲高齡的陳老是我國園林教育發展的見證人。他說,我國高校開設園林課程較晚,直到上世紀30年代,當時的金陵大學、嶺南大學、中央大學等才陸續開設了造園學、花卉學、觀賞樹木學、苗圃學、花卉促成栽培學等課程。
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大學、復旦大學等在園藝系設置了觀賞組,開設園林有關的課程,但很快就被叫停。1951年,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與清華大學營建系合辦了全國第一個造園專業,到1953年培養出了8名畢業生。
1957年秋,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開辦城市及居民區綠化系,是我國高校設系之始;1964年,改為園林系。1962年前后,南京林學院(現南京林業大學)沈陽農學院等先后建園林專業。1966年至1974年,全國高校園林教育幾乎全部中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園林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北林大的園林系擴充為園林學院,設有園林、風景園林、觀賞園藝、旅游管理4個專業,形成了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完整體系。其他一些高校也紛紛開辦了園林專業。
園林的綜合性強調不夠
投身園林教育半個多世紀的陳老,越來越認識到園林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綜合培養園林人才是大勢所趨。
他說,專業不必分得太細,辦園林教育、搞園林事業,要求知識面廣,每門不一定學得很多、鉆研很深,但需要掌握園林的全面知識。在高年級時以及做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時,應有所側重,走上工作崗位或讀研究生時再專精攻讀,知識面廣、基礎扎實才有后勁。
現行教育忽視觀賞植物
陳老認為,園林教育和科研中,應該以觀賞植物作為基本素材,并圍繞觀賞植物來探討其選擇、繁殖、配置、引種育種、撫育、應用和生產推廣。只有這樣,園林才有了特色和主心骨。但在我國現行的園林教育科研中,卻不太重視觀賞植物的應用。
陳老曾到美國參觀多處園林設計事務所,那里每個設計所都有做大苗假植用的苗圃。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園林設計系學生每人都要掌握800種園林喬灌木。而我國的園林設計卻和苗圃脫節,和施工分家,必然降低設計質量。
園林植物造景的靈魂何在?
陳老強調,園林在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中有特殊地位,在提高環境質量、維護生態平衡、保證人們身心健康、改善景觀風貌和傳承文化等方面有強大的作用。
城市園林建設的目標是: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居和諧。陳老認為,園林植物造景的靈魂是既要提倡植物多樣性,又善于把它們合理搭配成穩定的人工群落。要從生態文明的高度來認識園林建設,提倡樹木花草的復層混交、自然而大方的植物配植風格。要有基調、有骨干,巧妙搭配、多種手法。這是克服當今我國城市園林中“生物少樣性”的良方,也是園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勿用金碗去討洋垃圾
陳老對目前以洋花、洋草為主的傾向極為不滿,稱之為:用金碗去討洋垃圾。
他呼吁,加強對國產名花的系統研究,從而帶動中國從世界園林之母,向主動生產中華特產觀賞植物大國邁進。要采取有效措施,真正保護好中華特產花卉種質資源。要獎勵花卉新品種的培育和推廣,讓民族花卉在國內成為園林的主體。
他建議,組織全國的精英,花大力氣研究“中國現代園林新風格”,使我國煥發出園林之母的青春和活力,為祖國和世界園林做出更大的貢獻。
最大障礙是學術空氣不濃
陳老指出,現在提高園林教育科研的最大障礙是學術空氣不濃。要百家爭鳴,多搞交流,盡快將學校機關化轉變為學術民主化。
他說,要大力建設好園林場圃、植物園,保證理論和實際的結合,讓學生參與校園建設。提倡師生與公園、苗圃合作,向園林管理人員和一線的工作人員學習。
他強調,園林教育要貫徹低碳的理念。規劃設計要節能減排,做出的規劃要節約而且實用。在教學環節中要貫穿愛祖國、愛人民的教育,通過業務實際體現愛國主義。這樣培養出來的園林人才,才是國家、社會、人民所需要、所歡迎的。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