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國際先進理念服務于本土規劃設計
用國際先進理念服務于本土規劃設計
??訪ECOLAND易蘭規劃設計事務所副總裁唐艷紅
曾經,它是一個工廠,與共和國同齡,在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滄桑之后,余下的只是幾間老房和幾棵老樹,被一片鋼筋水泥環抱著,安靜而又落寞。如今,和“798”一樣,它被認為是“LOFT再起狂瀾的又一力作”,2008年,被指定為“北京奧運會期間的奧運主題娛樂場所”。
作為“1949”這個項目的重要參與者,ECOLAND易蘭規劃設計事務所副總裁唐艷紅坦言:用國際先進理念服務于本土規劃設計,將國外優秀規劃設計的手法引入國內,我們可以做出高水平的規劃設計,打造出最強的規劃設計團隊。
“初期混亂”:差距不在技術
記者:您曾在美國工作多年,擔任過紐約LA設計集團項目經理、佛羅里達州好萊塢市城市規劃署總規劃師等職,后來回國,進入國內規劃設計市場,您有何感受?
唐艷紅:我是2002年回國工作的。那時的國內規劃設計市場確實發展很快,但也可以說是“初期混亂”。
美國一個項目,前期研究、環境評估等,通常需要很長時間,機場擴建光報告就得做一兩年。而我們不同,通常一年前還是在圖紙上的東西,一兩年后就建起來了。固然會讓人很有成就感,但也能看到有很多浪費、不盡如人意之處。
崇洋媚外的風很盛,由于當時我的“美國EDSA規劃設計事務所亞太地區首席代表兼總部副總裁”身份,在和國內設計大院的合作中,都很有發言權。我看到有的外國公司,本來是擅長做體育館項目的,但在中國,偏偏拿到的是大片的別墅區項目;本來擅長做城市辦公區的,卻在郊區做酒店度假區,并不完全對路。
記者:您覺得在規劃設計方面,我們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什么方面?是技術還是認識、管理?
唐艷紅:主要是在認識、管理上。我們技術學得很快,但在管理上沒有達到一些基本的要求,不像他們??規劃設計管理體制已經比較健全,也比較規范和專業化。
我舉個例子。去年奧運會召開之前,我看到一則新聞,說是北京增加了幾千個殘疾人的停車位。在國內這還算是“新聞”,而在美國,我們在做項目審批時,這是一個基本要求,從餐館到體育館都有比例,一般一百個停車位里面,要有四五個是殘疾人的,否則你就過不了關。
國外已經約定俗成、順理成章的事情,在國內居然就成了“新聞”、“亮點”,真是可喜又可悲。
去除浮躁,以人為本
記者:目前我們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不論是制度環境,還是認識、理念,都需要不斷完善、提高。
唐艷紅:我們要有耐心,慢慢來。有時候我們很浮躁,有些項目,追求的就是一種形象、震撼力、賣點,這些往往都是短期效應,一陣風過去就不流行了。真正的、能夠長期留存下來的,歸根到底還是要以人為本,應該是為人的活動功能服務,讓人感覺舒適的才是最好的。好的設計是要巧妙地解決問題,想方設法適應人的行為方式,而不是單單追求視覺上的沖擊力。國外許多好的項目都是這樣,巧妙地解決困難的問題,它才有特征,才能經久不衰。
用國際先進理念服務于本土項目
記者:您認為中國本土的規劃設計隊伍應如何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唐艷紅:我覺得應該是用國際先進理念服務于本土項目。不能否認,西方發達國家在理念、專業服務上確實領先我們一籌。國內的規劃設計隊伍其實也是很有競爭力的,如果我們能有國際的視野和服務意識,同時保留自己本土的文化特征,在學習了解西方的基礎上,采用一些先進的方法,完全可以做出高水平的規劃設計,打造出最強的規劃設計團隊。
作為本土規劃設計師不能總是“吃老本兒”,不能僅僅依靠歷史文化、中式的東西,那是比較有限的。
記者:我們可以繼承傳統,吸收外來的,創造出我們自己這個時代的音符。在這方面,你們有何成功的實踐?
唐艷紅:我們在這方面的實踐比較多。比如北京的“1949”??盈科商務會所,它是典型的20世紀50年代的工業廠房,并已廢棄多年。我們負責這個項目改建的建筑改造、景觀設計,確定了“生態與重生”的主題,在舊樣式與新材料等問題上做到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尊重傳統的脈絡格局與發揮新主題、新理念相結合,通過老建筑凸顯歷史久遠的質感和文化氛圍,通過保留樹木的方式間接傳達生態設計的理念。目前,這個商務會所比較“火”。
另外還有北京的通州運河廣場、上海世博會的“畝中山水”園、三亞的南山文化旅游區等,我們也都進行了大膽的探索。
交通優先?還是環境優先?
記者:在通州運河廣場,我看到原來運河邊的車行道變成了人行道。這是出于什么考慮?
唐艷紅:究竟應該是交通優先,還是環境優先?按照傳統的規劃思路,是交通優先。但從“大景觀”的理念出發,應是環境優先。在國內,很多項目還是建筑規劃先行,景觀是后“填縫兒”的,很多人僅僅把它看作是綠化、美化。而美國不同,幾乎每個市政府都有景觀師,能夠參與決策。他們關注整體規劃與環境的協調,無論是做規劃還是做建筑,對場地設計和景觀方面的考慮可以從一開始貫徹到最后。
通州運河的河邊本來是一個車行道,如何彰顯北京的水景觀?我們把車行道挪出來,清理拓寬河道后,沿河變成步行道、景觀路。
這個項目從規劃到景觀設計都是由我們團隊做的,因此,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對沿河道路從規劃上就進行了改動。如果是先做規劃、后做景觀,規劃師和景觀師各行其是,顯然做不到這一點。
國際經驗:把寬馬路變窄
記者:數年前,“寬馬路”、“大廣場”風行一時,許多城市熱衷于建設“景觀大道”。如何做到交通改善和整體的景觀規劃設計的協調統一?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唐艷紅:蔓延式的城市發展代價很大,“寬馬路”、“大廣場”,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也走過這樣的彎路,我們可以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據我了解,目前美國一些城市考慮的是怎么把寬馬路變窄、讓交通變慢。
隨著城市的擴張、蔓延,越來越多的人在郊區居住,在城中只是上班,周末,城中心冷冷清清。如何恢復城中心的活力?有些城市政府通過一些改建,舉辦各種活動,試圖把人們再吸引回來。在原來寬馬路的邊上,設置沿街小店,增加停車位、樹木、綠色種植島、人行道,隔一段就有不平滑的鋪裝,讓車減速。使用各種設計手段,把交通變慢,讓人們可以慢下腳步,停車消費。
只有該慢的地方慢下來了,該快的地方才能快上去。比如在居住區、學校周圍,原來很寬的馬路都要變窄、變慢。我們目前有些地方也開始了這方面的實踐,希望今后在更多的方面看到我們吸取西方的經驗教訓、少走彎路、一步到位的規劃設計作品。
編輯:Aggie